close





發現有一種人格傾向在一般的心理學書藉中幾乎沒有提到,但卻對其他人格屬性有帶動的效果

因此覺得有必要一提

那就是所謂的「二極化」人格與「中庸化」人格

這名詞的定義基本上要有一定的嚴謹度,否則差之毫釐,失之千釐

我本來是想命名為極端化人格與妥協性人格,但極端化有比較強的負面意涵,妥協性感覺也不太正
面,因此還是選了比較中性化的形容詞來定義較為允當。

二極化人格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沒辦法徹底的做出最高標準,就傾向於選擇徹底的放棄標準

舉證如下:

●要嘛就不殺人,要嘛就殺一堆人---如:瑞典殺人魔

●要嘛就考試考第一名,要嘛就完全不讀書被退學----性格激烈的資優生

●要嘛就完全沉醉在紅塵欲海,要嘛就出家完全禁欲----例如弘一大師李叔同前半生感情轟轟烈烈,
  後半生則成為戒律宗師

●要嘛就很有錢,要嘛就破產---例如:前台灣大哥大董座孫道存

●要讀書的時候就讀到博士,不讀書的時候覺得盡信書不如無書

●平常的時候很溫和,但生起氣來比一般脾氣不好的人還恐怖

我發現自己有二極化人格的特徵時,是在一次與深研哲學的研究所學弟長談後發現的

「學長,我發現平常你都很溫和,尤其是回答問題的時候都很有耐心,對對方說話的
   粗糙語病與措詞也不會太計較」

「嗯,怎麼了嗎?」

「不過你一旦察覺到對方的問題似乎是在質疑你的時候,你就像是手槍板機一樣,一觸
   動就火力全開,看到影子就開槍,對對方任何邏輯上無傷大雅的缺陷拼命攻擊。」

「真…真的嗎?」如果不是學弟提醒,我自己一直沒有發現有這種性格傾向

而經過學弟這個提醒後,我開始想起了我人生中的一連串的行為表現,背後都有二極化
人格傾向在作用著

通常二極化的人格有以下特性

●如果成績不能考到八十以上,就乾脆只考八分也沒關係
●如果沒辦法賺大錢那就當流浪漢也沒關係
●如果不能領導別人,就選擇完全服從領導者
●要不就一次感受七情六欲,要不就堅壁清野、禁欲自持
●要不就存錢存很久,要不就一次就花完
●儘量不與對方結仇,一旦結仇了就要有把握完全擊倒地方
●要嘛不準備考試,一旦準備考試就以考上為目標
●要嘛就作一百分,要嘛就隨便做
●要嘛就完全守法,要嘛就完全否決法律

我們可以把這種特性說成是「完美主義」的一種體現,但是我後來發現完美主義
不太能解釋許多衍生的現像,例如以上這些-要不就完美,要不就擺爛的性格,以
「完美主義」來描述就不夠精準貼切。

而且事實上應該說,完美主義者根本就是採取一種不對稱的發展,這個人把有限的
時間、精力、資源完全押注在某個他比較重視的面向,對於其他面向則可能幾乎持有
完全棄守的態度。

●房間平常很亂,但一旦開始整理就超乾淨(只有很亂與很乾淨,不會有折衷)
●記得高等數學的所有公式,卻不記得回家的路(愛因斯坦)
●學術研究方面的自我標準很高,但對私德的標準卻隨隨便便

自稱自己有完美主義的人,往往在此人沒察覺到的面向一塌糊塗,為了滿足自認完
美的形像,讓難看、不光采的事情都完全主動或被動的讓別人去做,其實是把燙手
山竽默默的交給旁人去處理。

而旁人如果沒有這種慧眼看出所謂「完美主義者」的技倆,就不只要幫這些人收拾
善後,還會不斷讚嘆「完美主義者」實在是太厲害太偉大了,真是清新脫俗。

教主與教徒的關係就是如此,尤其是邪教更是這樣。

骯髒的手段都由教徒去執行了,教主的手當然是乾淨而完美的

而中庸化的人格通常個性比較隨和,大家說什麼就跟著大家說什麼,儘量與
大家維持一致,可以說這樣的人很有智慧,因為好槍不打出頭鳥,中庸確實是明哲保
身的要訣,而且奇怪的是,這種人就算沒有很認真去探討為什麼要中庸,做出來的
行為就會剛好是很認真探討各種理論之後,取得共識的解決方案。

因此我們說笨蛋與天才常在一線之間,那就是因為太聰明的人與太笨的人,最後通常
都會選擇中庸為行事準則之緣故。

一般而言,笨人、平凡人因為自信心不夠強,會傾向選擇明哲保身,故採取事事站
中間,趴著
趴著不中槍的態度

而稍微聰明一點,實力也好一些的人就會走極端,一方面單點突破比較容易有成就
,一方面也比較可滿足被大眾表揚與宣傳的虛榮感。

最聰明的人在經過深重的算計後,發現小聰明會誤大事,例如他看到很多明星只是
紅個幾天,從此一輩子都要冒著被狗仔隊偷拍的風險,這樣的投資報酬率實在太不
合算,這樣的人就完全不會想要嶄露頭角,秀出自己的真正實力。

古代很多絕頂人才故意保持低調而大隱隱於市也是因為如此,為了出名而讓無謂俗
事佔去自己的寶貴時間,是這樣的第一等人所不願做的。

清未民初的革命與維新之爭也是如此,孫文黃興的革命派與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派
雙方都很聰明,思路也都很清淅,但在深謀遠慮的評估下,卻有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看到了中國近代史如此慘烈的發展,很多歷史學家開始覺得,維新派的中醫理論可能
比革命派的西醫理論造成的傷亡小很多,也更適合當時的國情。

如果說革命的代價是接下來的三十年死了將近一億人(八國聯軍、八年抗戰、國共內戰
、大躍進後的饑荒餓死民眾數目總合),那這樣的革命真的可以說是「成功」的嗎?

從量化統計的角度來看,革命其實是失敗的,因為革命導致的連鎖反應與副作用幾乎都
沒有排除,看不太出來革命的績效在哪裡。

從積效來看,這個革命基金的經理人應該要被炒魷魚

先烈都很認真,但終究人算不如天算,很多事也只能說「人要對得起自己就好。」

這都是事後諸葛,但至少提醒我們世上事物的複雜度,不是我們能輕易明白的,寫
史書的人也不太可能完全揭露所有的史實。




我覺得提出這個人格模型的意義如下

●人們可以了解自身資源的配置如何才最適合自己,不要拿別人的標準與自己相比

●走極端的人常常自以為正義,但其實害死一堆人(例如當兵時搞不清楚狀況就申訴
  反而害菜鳥被欺侮得更慘、申訴也愈來愈難)

●去觀照自己人格的重點發展面與完整面,取得兩者之間的平衡,一個人不妨有時
  二極化有時中庸化,只要能平衡就好。

●可以合理去推估別人的行事動機,不再以一般的認知模型來推理,而是以專屬於
  當事人的不對稱發展認知模型來推理,更能精準預測一個人的行為與動機

●有的人前半輩子二極化,後半輩子就會因物極必反而收斂,因此這世上或許還真
  難說誰是好人與壞人,頂多只能說是每個人做的好事與壞事的比率不同,但其實
  沒有真正的好人與壞人。

●改革聽起來很好聽,不過總是與極端化的手段有一種固定的聯結,歷史告訴我們
  改革不一定是改良,也常常是改惡,徹底的解決方案常常破壞了生態體系的漸漸
  適應與平衡,能謀萬世者謀一時,能謀一時者謀萬世,可不慎乎。

●對於我們自己的人生規劃,可以在了知自身人格有此兩種特性的情況下,配置最好
  與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預期效益基本上就不會太差 而就算結果不如預期,也至
  少比較容易釋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