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廣
更新日期:2010/01/14 19:36


資料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14/1/1yssj.html

 

英國一個經濟學老師巴庫斯算出了找到理想伴侶的機率。他說,能找到適合自己
的人的機會微乎其微,只有二十八萬五千分之一。

 

巴庫斯現在是沃瑞克大學經濟學講師。他寫了一篇論文叫做「我為什麼沒有女朋
友?」巴庫斯說,他過了三年沒有女友的日子以後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為了找到
答案,他用了一個原來是拿來計算外星人存在機率的「德瑞克方程式」。估算找
到理想情人的機會。

 

三十歲的巴庫斯說,英國有三千萬成年女性,扣除掉二十四歲以下和三十四歲以
上的,再排除掉不住在倫敦的,能跟他看對了眼的就只剩下二十六個人了。

 

巴庫斯說,即使他每天晚上出去碰運氣,要在倫敦街頭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的機會
也只有二十八萬五千分之一。他說,算出機率來以後心情好多了。因為,結果證
明他沒有女友是因為機會太少,不是他本身的問題。

---------------------------------------------------------------

這個教師還蠻有趣的,提出了這樣的一個觀點。

前幾天看了一本媒人寫的書,我覺得能給很多找不到對象的人很多啟發

媒人是從中立的角度來看待姻緣此事,遠比一般的愛情顧問或什麼
把妹達人客觀多了。

書裡面大概歸納了很多人找對像的迷思與最常出現的問題。

◇明明自己的條件也沒有很好,但每個人都希望對方不是大美女就是大帥
  哥。

◇每個人都為自己設定了很多對方不能犯的錯誤列表,卻沒有發現其實就
   算對方再怎麼好,還是有可能不小心犯下一些表面上看來嚴重的錯誤。

◇很多人對自己是不了解的,他們以為自己沒人愛,其實是自已沒辦法愛別
    人,正由於他們最愛的其實是自己,因此也難以感同身受的從對方的角度
    思考關於愛這件事。

◇對方到底是不是適合自己,必需給雙方一個互相適應與觀察的時間,對
    於所謂比較好看的人,往往基於預期心理而發現這人相對於外表沒什麼
    內涵,但對於外表不好看的人,又因為一開始就排除了對方,於是也沒
    機會看到對方的內涵。

◇對對像期望度愈低的人,結婚後的滿意度最高,因為人的心一直是變動
    起伏不定的,當預設對方不夠好,沒想到長期相處後發現對方居然還不
    錯,通常比較有幸福的感覺,反過來則是對對方一開始很滿意,後來
    就會邊際效用遞減,正因為人的內心有一種自動平衡機制,因此起伏的
    總和為零,作用力之後會有反作用力,必需靠自己不斷製造出正面
    數值與擴展正面數值的效應。

◇任何戀情經過十八個月蜜月期後都會轉淡,男女都會開始有厭倦的問題
   ,對於對方不再有新鮮感,因此,最後能使感情長久維持的關鍵
   就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將十八個月的濃度稀釋到十八年
  ,此時對於對方就會有種既陌生又熟悉的新鮮感,而且再多的缺點也會因
    性格與互動的成熟度增加,使雙方能自然的適應。

    第二種則是雙方一旦發現互動的結構開始固定了, 就必需有為感情生活
    製造情趣與起伏的意願,否則終成死水一片,愛苗終歸沉寂。

◇愛人跟親人、朋友的差別除了性荷爾蒙的催化作用之外,其實相處模式都
   一樣,那就是混熟了就開始不尊重對方、在一起太久會厭煩、太了
   解對方就沒什麼神秘感與探索的空間,簡單說來,如果一個人跟朋友、父
   母、同事等等其他人相處的品質都不太好,就不要期望在愛情上會有什麼
   特別的不同。

◇最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個人如果沒辦法讓自己自在,就會連帶讓
   對方也不自在,某方面來說,這是一種既兢爭又合作的關係,必需同時掌
   握離心力---不要讓對方太了解自己,一方面又保持向心力---還是要讓對方
   知道自己是愛對方的,這樣才比較能給愛情動態交錯的能量。

◇愛情既是人的一種情感的表現,自然會是動態的,而動態的事物怎麼會藉
   由對方靜態的條件來定義呢?職此之故,一般人對於愛情的想像如果只是靜
   態的幸福畫面,只想像到兩人依偎甜蜜的畫面,那就要小心自己犯了過度
   幻想的毛病。

◇看了太多日劇韓劇的人,日後的愛情期望值會變太高,因為胃口莫明其妙
   被愛情連續劇養大,日後常常會將劇情無意識與現實比較,於是導致許多
   不必要的埋怨與不滿。

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所謂愛情的感覺比較是自己對對方的投射,因此我們愛
的是那個自己愛對方的「感覺」,而不是愛對方本身。

正因為如此,單戀其實經研究分析發現,也同樣能提供「fall in love」的感受。


從這一點來切入,就會發現,一個人能夠領受愛的給予,關鍵在自己是否夠
開放,而能夠開放心胸的人,也比較能夠吸引與自己產生共鳴的人。
(至少抽樣的機會一大,抽到獎的機率也高,而且在我們不刻意排除某些
條件的情況下,一個人比較能掌握到所謂不同性格分佈在不同人格的愛情
形式,這個人會因為這樣的學習,而有了領受愛的豊富層次感受度。)

另外我覺得有一個概念也很重要,那就是人既然是會變的,我們就要不斷提
高自己貢獻愛的方式與品質,在自己本身不斷學習進步的情況下,也才能提
供更高品質互動的可能,最後也才有資格去領受那更高品質的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