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說
「讀研究所以後才可以找得到好工作」
我們會因此聽到很多支持這種說法的分析,例如研究所教授會幫你介紹
工作啦、研究所同學以後會是工作上的助力啦,研究所畢業公司會看你
的論文寫得如何而決定要不要高薪錄取你啦…
乍聽之下都好像很有道理
但如果仔細想,就會覺得,事情應該沒那麼複雜。
因為明明就很單純
找到好工作明明就跟有沒有認真找比較相關,跟讀研究所其實根本就
不太相關啊
我們常常聽到研究所畢業還找不到工作的,但倒是很少聽到在相同的條件
之下,連續找十個工作還沒有滿意的。
從老闆性格與公司文化的常態分佈角度來看,只要抽樣的次數夠多,就一定
能找得到跟自己當下的實力、條件與性格合得來的公司或老闆,只要認識的
人夠多,自然就有人會看到自己的光芒,何必捨近求遠,總是要透過間接媒
介來達到直接訴求呢?
同樣的,也有人說
「要投保保險,人生才會有保障」
我們因此就會聽到所謂的理財金三角,多少錢去投資,多少錢當儲蓄,多少錢作
風險管理才有保障,因此沒有投保就是沒做風險管理,分析起來頭頭是道。
但仔細一想,人生要有保障最穩固的其實就是好好保養自己的身體,注意自己的安全
,一步一腳印的建構自己的財務基礎,而不是整天想自己可能會出事,然後出事之後
可以得到多少的理賠吧?
而且投保的金額本身也有機會成本,說不定我拿去投保的錢,有一部份拿去買彩券
剛好會中二億啊~~
當然,保險是一種由眾人一起平擔風險的機制,背後一定也有它基本的保障作用,
只是曾幾何時,保險變得這麼複雜,一不小心就陷入了計算的謬誤之中,東西可能
很好,但不一定適合自己。
例如一旦生重病,一單位的保費也就只能得到一單位的理賠啊,如果有錢買那麼多
單位,那其實也不需要保險了。
後來發現,保險怎麼保都不完整,生病了還要依照有保險理賠依據的方式來住院,
來開刀,萬一覺得西醫系統不適合自己想要換治療方式的話,居然保費理賠還無法
支領。
於是某方面選擇了投保等於限制了自己的治療方式,這不是很奇怪嗎?
有一種把我們本來就知道的東西再說一遍,就好像又告訴了我們一些高深的道理一樣。
人生要有保障明明就跟有沒有自愛比較相關,跟保險的關係明明就很遠啊
從這點來看,有主見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因為一旦沒了主見,任何稍微相關的理論與說法,都會影響到自己本來沒有太大
偏差,而且簡單能立即行動的決策。
現在電視上與網路上也出現了很多疫苗「專家」
打疫苗這一件事明明可以很單純的,現在這麼多正反兩方的
醫學專家出來各說各話之後。一般人就更搞不懂是怎麼一回事了。
很想請這些專家先打一架,決定好一個結論再告訴我們…
不然就讓我們自己想吧,然後請尊重我們自己的決定
這世上有很多人,就是吃定一般人沒時間研究一些東西,因此搞了一堆自已也沒弄懂的
理論來唬弄我們。
據說催眠就是在短時間釋放出一大堆資訊與理論,讓對方腦袋因為分析不及而瞬間當機
最後我們說什麼話,對方都只能相信。
只因為對方找不到辯駁的理由
而無法辯駁的理論背後有一個秘密
那就是
沒有邏輯可言,所以也找不到反駁的立論基礎
一般人發現跟專家們說話太累…腦袋會受傷…
最後只好相信他們,以順利換取叫他們閉嘴的機會…
----------------------------------------------
這樣寫好像有點反智,似乎有著一種對專業的懷疑與貶抑,我想,我覺得關鍵之處
在於自己是否有將別人的意見轉化為自己內在深層思路,並獲得自己心靈真正
認同的努力。
正如同我們釀酒,需要一段時間讓原物料醱酵,不好的原物料,在這個階段就會容
易腐敗臭酸,而這正是檢驗它最好的方式
理論經過了我們大腦的醱酵與整理後,不適合的可以直接淘汰,而沒有淘汰的,則要
再經過下一階段的思考釀造程序,最後就會產出基本上適合自己而且又是精煉的思想
濃縮物。
真正的師父是啟發我們,而不是教導我們
啟發是使學生在內心深處產生自己原有的共鳴,於是自己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被說服的
是什麼
而教導則是把自己的觀念硬強加在對方身上,雖然也有效用,但觀念與此人最後解離
的機率會變的很大。
這無異是讓對方陷入無所適從的險境。
「就像是作直銷,被完全說服的人才有機會賺錢,而被說服到一半的,只會成為下線」
沒有對與錯,只是一種相對的結構
因此所謂的說服不能只說服一半,否則再好的道理教給這個人,不只浪費了這好的道理,
也是對這人的不儘負責。
- Jan 15 Fri 2010 00:39
專家、專家-----專門騙人家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