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變化真的會讓不同世代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思考模式,這或許也是現
在的學術場域與以往相比有極大差異之故,我一直感覺當前的學術圈,好像慢
慢從以往的日本/德國式管理風格演變過渡到美國式管理風格。為什麼會這樣呢
?

這跟社會的變化有極大的聯動關係: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學位的價值被稀釋了、對學位、學術的尊敬心也跟著
流失

二、研究重於教學--因為研究才有商業價值,而教學沒有(連政府都這樣,學
生當然也差不多)

三、大學泛濫--既然隨便唸都有學校可以讀,研究所自然從賣方市場變成買方
市場

四、後現代主義的盛行--道德的相對化與去中心化,連帶使得年輕人自我意識
提高,不再容易服從權威。

五、生活的多元典範--原來成功的模式只有一種,因此只好遵守一定規則,現在
成功的模式與典範繁多,在當業務員比當老師更被看重的年代,傳統教育界的精
神自然不被重視。

一般而言,日本式管理的特色如下:


1、終身雇用制,對老闆要絕對忠誠--因此研究生要求換指導教授是罪不可赦
2、過程論勝於結果論--研究生不要想休假,待在研究室的時間要夠長
3、絕對指導--老闆說的話就是真理,不要反駁、人家吃的飯比較多,乖乖照辨就對了
4、重視精神--不能遲到,讓老闆等的話,學生就死定了
5、作業嚴謹--一步一腳印,每個研究過程都要按照程序,再繁瑣也要一一達成。
6、重視倫理--對老闆要有禮節,老闆想做的事都要幫忙做好,想像自己是在幕府當家
臣就對了。
7、團隊精神--整個研究室紀律嚴明,早上要準時,休假要打卡、同學計劃要互相支援
學長姐要替老師教育學弟妹。
8、以殉道精神來看待學術--研究是為了學習某種實事求是的精神,要能忍得住孤單,
要繼承前輩的優良傳統。培養嚴謹求真的做事態度才能做好真正的基礎研究。

而美國式的管理特色則如下:
1、人性化--依照自己的個性選擇自己適合的指導教授,不能適應就不強求
2、結果論勝於過程論:東西只要做的出來,都不來研究室也沒人管你
3、自主學習--如果理由真的有道理,不一定要照老闆的意思作
4、不重形式--實效最重要,研究室演戲裝悲情、裝苦命就不用了
5、重視效率與創意--產品的創新與發明比較重要,製程上的改良次之。
6、實力至上--有實力就是老大,不用排資論輩
7、獨立自主--個人作業各人擔,把自己份內的事完成就好,不用特別去管別人
8、以資本功利主義來看待學術--研究就是為了應用,應用就是造福社會,交了學費
就是要來學到自己未來具體有用的東西,而不是所謂的「態度」「精神」等抽象
觀念。

老實說,我發現大部份新一代的年輕人是比較偏向於後者的,嚴格說來,這兩種風
格都各有優缺點,而且這樣的劃分也略顯粗糙,只是將一種大致的印象做簡單的說
明,不然若是真的要做美日管理學的研究,恐怕上面的分類是不嚴謹的。

而師生之間的衝突,常常就是在這不同的思考模式之間產生認知落差。


其實比較一下美式與日式風格的論述,如果我們只接受過其中的一種教育,我們都會
理所當然的覺得很有道理,也頗能自圓其說,但是直到我們看過不同的管理風格,而
且其效能也一樣好,副作用可能又更少時,我們才會開始察覺到,自己原先思維的理
所當然己經有了裂痕。

東西好不好,都是要比較過才知道的,若且唯若我們只擁有一樣東西,我們必然自我
感覺良好。


畢竟我們若是承認自已僅有的東西也不好,只是讓自己更傷心而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