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這篇文章的題目很奇怪
其實這題目是一個口訣
也是一篇實驗性質的文章

到底在實驗什麼呢?

我覺得我一開始不要講讓大家猜才是看得起大家的聰明才智

這個題目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猜到的人智商程度一定至少比類人猿還要高
而還沒看完就知道的人,有機會成為孟沙會的成員

(孟沙會成員智商需要160以上才有資格入會)

某個角度來說,什麼樣的人就會看什麼樣的文章

當然,我們有時也會不小心看到一些與自己格格不入的東西

不過,關鍵在於,我們停留在這些從我們眼前飄逝而過的浮光片影的注意力
有多久?

這個東西為什麼吸引你?那個東西為什麼就吸引別人?
為什麼你喜歡的東西別人不見得喜歡?而別人喜歡的東西你也不滿意?
是因為我們想要與眾不同嗎?還是我們的欲望跟別人不一樣?
理論上大家想要的東西不是應該差不多嗎?為什麼品味會差那麼多?
我們都只聽自己想聽覺得好聽的話嗎?
那麼這樣下去是不是只能一直聽到自己的自言自語呢?
感覺好像在理解別人想要表達的什麼
但其實還是以自己的意思去理解成自已想要理解的這個樣子。

真的想了解別人在想什麼嗎?還是只是以自已當下的需求為主來想要了解別人在想
什麼?

差一點點差很多

每個人一出生下來的剎那,應該都是一樣的吧?為什麼後來會演變成你是你、我是我
你有你的興趣,我有我的欲望呢?

姑且不論是否跟前世累積的記憶有關

就算將轉世記憶也納入考慮範圍,大家的第一輩子應該都差不多,起跑點也
都一樣,為什麼到了這一輩子,又變得差異那麼大呢?

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次人格在兢爭著想要浮出檯面,外表某方面是觸發次人格出現
的導火線,這就像是因為某個人的扮相很適合演奸臣,於是大家就叫他演奸臣,這
個人演著演著,弄假成真,且強化每次奸臣人格出場的頻率,他也就成為奸臣了,
而如果他演得太入戲,忘記自己是誰,就以為自己生來就是奸臣。


每個人本來是沒有身份、沒有自我認同、沒有判斷、只有無盡的資訊流,只有刺激
沒有反應。

而在這個無限形成了有限的肉身下,只能在某個受限的自由下運作,記憶容量勢必
有限、思考模式一次只能使用一種、為了適應客體還必需一直召喚本體中某部份的
偏執。

於是沒辦法,這個偏執構成了我們身而為人認知的基礎,而這便是我執。

去掉我執,放下容器,才有機會回歸到無限制的本體。

但這形成了兩難,因為一個人必需先成為一個認知為「有我」的情況下,才有機會
認識到無我的概念,於是它被迫要放棄認同小的自己才得以看見大的自己。

但這小的自己才是自己最熟悉的,也是一直跟自己朝夕相處在一起的

大我其實也跟自己在一起很久了,如影隨形且不離不棄,只是大部份的人一旦發現了
它且選擇了它,某個程度來說會喪失一直以來認同小我的樂趣

我就不見了,我怎麼會想要讓自己不見呢?

人一旦認同了符應自己身上的某個角色,其角色背後附帶的概念流就會撲天蓋地的
填充你的記憶體,在你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就如同作業系統般的被安裝完成,於
是在思考的當下,也就是以被充填後的概念在思考了。

對於有些人來說,可能一生中從來沒有真正的思考過啊

人似乎要不追求一朝風月,要不就追求萬古常空

除非此人能自在的切換各種角色而不沉溺於固定的角色扮演上

小我會願意將自己賭在自我毀滅的賭局上嗎?

而且演久了自己就已經與角色認同了,角色會願意輕鬆的放我們走嗎?


這個世界只有一個靈魂,但卻有六十億個角色,大多數人寧願認同角色也不願認同靈魂
,這可能正是因為---角色才會思考,而靈魂只是感受。


今天文章的標題,是台灣最大入口網站中,多數人共同注意與感興趣才會列出來的關鍵
字,有些關鍵字與話題一定是大家都會投以注意的,像地震來了大家都會怕,有的則會
讓人不禁思考,為什麼會有人在今天突然對這個這麼感興趣?為什麼這些關鍵字會成為新
鮮的話題?如果是因為某種商務模式使這個關鍵字會出現在上面,那為什麼會是這些關鍵字
而不是別的關鍵字?

為什麼今天看這篇文章的是你,不是你老闆?

會不會是因為,如果會看這文章且願意看到現在的人,真的是你老闆的話

你根本就不會有機會看到我現在寫的這一段了。

反過來說

會看到最後這一段的人也不會是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