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我對英文向來沒有好感,因為國中時的英文期中考成績,從來沒有超過三十分以上

這篇文章就是寫給本來對英文沒有好感的人看的,因為如果本來就很有好感,也不用
我特別來講,就自己唸得津津有味了。

說到英文,我一直懷疑自己是不是被環境制約,才開始對英文沒好感。

首先來說個故事…

老王一個人住在一間房子,每天下午時,常常出現一群孩子大聲喧譁吵閙,讓他覺得很受不了
,有一天他再也忍不住了,就在這些小孩子吵閙時,老王走出房門對小孩子大聲斥責,希望
他們以後不要再這樣擾人清夢,於是,在那一天,他享受了一個沒有吵雜聲的美好下午。

問題來了,第二天,這些小孩子好像故意要惡作劇似的,紛紛在快要走到老王家附近時,驚
聲尖叫,直到老王開門罵人時再快速跑開,然後老王愈罵,他們就愈開心。

老王不勝其擾,想了一想,決定實施一個策略

那就是反其道而行,他故意提供豊厚的獎賞,只要小孩子叫得愈大聲,就有獎品可以拿,這群小
孩子還真的為了拿獎品,愈叫愈大聲,老王也裝作很高興的樣子。

後來老王又持續辦了幾天的尖叫比賽,不過獎品卻愈來愈差,也愈來愈少。


於是到了後來,小孩子知道尖叫也沒有獎品可以拿後,就不再想叫了,尤其是看到老王時,更不
想叫了,因為小孩子覺得,叫愈大聲就等於愈被老王佔便宜,太吃虧了。

這在心理學叫做過度預期效應。

我為什麼會對英文反感,我覺得跟這故事有點像,國小畢業的時候,老媽說英文很重要,因此在
上國中的那個暑假,特別花錢讓我去補習英文,補習班的老師要求很嚴,除了上課很兇以外,每
天都會針對當天的上課內容做隨堂測驗,以100分為標準,少一分打一下,搞得我學英文學得精
神壓力很大,下課時還交待一堆功課與單字叫我們背,第二天上課前也要再考個試,一樣少一分
打一下,當時坐第一排的同學鉛筆盒常常被這個老師的籐條打爛,老師每天下課還會給他們一百
元叫他們自己再去買新的。

後來有同學利用這老師的暴燥性格謀利,故意去買便宜的鉛筆盒讓老師打,然後他再賺其中的價
差,在這種悲慘的情況下還會賺錢,這傢伙以後一定有前途。


我應該是那個時候受到了英文的創傷吧,其實我本來對英文是沒有特別感覺的,不覺得好,也不
覺得壞,但自從補了這個老師的習後,潛意識就開始覺得學英文是一件很討人厭的事,否則幹嘛
有人會一天到晚威脅我們讀英文呢?如果英文那麼有趣的話,何必拿籐條逼我們去學呢?

那個暑假我考試幾乎都有一百分,但暑假補習結束,上了國中後,從此英文就沒有超過三十分了,
,因為我己經養成了厭惡英文的習慣了(現在想起來,這個補習真是太可笑了)有一次還考8分(選
擇題都選3也不只8分啊),同學還說我的考捲上怎麼有人畫了一個紅色的眼鏡…


這種感覺直到後來我遇到一個超級喜歡英文的同學才改觀,也才有了逆轉勝的勢頭。


美國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認為,要改變一個人對一件事原有的看法,有一個很關鍵的觀念,這也
是神經語言程式的重要概念,那就是---「干擾原型」

一個人若是陷入於某件不可自拔的癮頭或捲入惡性循環的心理狀態時,要幫助他我們必需要將這
個人原有的意識流打斷,並干擾他想當然爾的意識流向,同時給予此人其他面向的強烈刺激,讓
他有機會打開另一個世界的窗,讓新世界的快樂沖淡他原有世界的哀愁。


人的意識流一次只能注意一件事,不相信的話,我們將左手與右手交握作個實驗,當我們把注意
力集中在左手時,就只會覺得左手才是自己的,然後感覺右手似乎是外來物,反過來也是一樣。


從系統的角度來看,人類的思考模式一直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當發現自己的狀態不對
,一直產出一些垃圾思考時,不用懷疑,就是自己一直把垃圾往腦袋裡放的緣故,此外,是不是一
直以垃圾認知來接收外在的資訊、導致自己一直出現垃圾思考模式循環,也要特別注意,畢竟外在
的事物是中立的,判斷其價值的關鍵,還是取決於我們的內在詮釋。


人類上癮或是恐懼的流程,很像是掉進流沙一樣,不但是愈想掙脫反而愈受束縛,更是陷入一種認知
上二律背反的死亡旋渦。


有一個人吸毒,他覺得吸毒好爽,超快樂的,人內在的生理結構使他覺得他喜歡吸毒,其實人的身體
裡面就有跟毒品一樣讓人飄飄然的天然毒品,叫做腦內啡,聽這名字就知道,這是一種可以與嗎啡等
價齊觀的好東西,但是這個腦內啡是人在一些自然的感情流露時,才會分泌出來,如果一個人不懂得
靠內在技術來自己分泌腦內啡,等於好康又沒副作用的好東西一直沒用到,死掉時可能還用不到四分
之一,站在物盡其用的角度來看,這是很浪費的。

而毒品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這裡,它讓身體以為毒品就是腦內啡,於是毒品取代了腦內啡的位置,同時
身體
因為一山不容二虎,也開始縮小腦內啡的分泌額度,造成這個人吸毒時會很快樂,但不吸毒時反
而比一般人的平常狀態更不快樂,這一來一往就已經是二倍的落差了。

但情況沒有一些自以為意志力強就能戒毒的人想得這麼簡單,人的身體是一個自動平衡機制,也就是
說,當身體察覺到自己的體內充滿類似腦內啡的毒品時,為了不讓這人過於飄飄然,身體會開始分泌
另一種可以制衡腦內啡的腺體,而這也就是會讓人感到緊張、壓抑、痛苦的腎上腺素。

這腎上腺素的效應會在一個人吸毒完後浮現出來。


所以這個人吸毒是一倍的快樂,不吸毒卻是三倍的痛苦。

他在生理上已經如此不可自拔,心理上呢?

吸毒的人當然也知道自己再吸下去會死,身體會愈來愈差,而且還是法律與道德所不贊
同的事。

前陣子大炳因為再次吸毒被警方發現,當場痛哭失聲,也毀掉自己大好的演藝前途。
他是笨蛋嗎?他不知道這樣做風險很大嗎?



表面上吸毒的人當然知道自己這樣下去不行,但是當他意識到愈不能去做時,倒反而讓他
更想做了,潛意會會覺得,就是因為這件事不道德,所以更有解放的快感,愈是不該做的
事,愈去做反而更開心。


在以上種種因素的作用下,當然這個人會不斷的吸毒,因為比例實在是相差太懸殊了。


他不是去做,就是不去做,而想去做與不能去做的念頭,都讓他無法抗拒這個死亡螺旋。

所以看到別人不可自拔的陷入同樣的陷阱時,我們可別笑,因為喪鐘為誰而響,喪鐘為你而響!!
只是每個人的罩門與弱點不同而己。


如同縱慾的對立雖是禁慾,但禁慾卻不是解決縱慾的良方,詭異的是,還可能成為變本加厲的
縱慾幫手。



於是關鍵就在於如何轉折自己的思考結構,打破這個善與惡二元對立,卻又互相加持的共生狀態,
而也這正是「干擾原型」這個觀念會非常重要的原因。


其實我這次考多益並沒有什麼特定的目的,既不是為了要陞遷,也不是為了達到畢業的門檻,以後也
不太可能去找與英文相關的工作。

我只是開始好奇,為什麼我要容許舊有的制約一直在自己的心中存在,而這種對英文既矛盾而對立的
複雜心結背後成型的結構是什麼呢?怎麼干擾這個原型呢?是否可以透過這次參加考試的機會,解決
這個內心的沉苛呢?(附帶一提--把注意力的重點擺在與英文成績本身無關的後設認知,也是一種干擾
原型)。

讓本來某個環節很爛的人,變得沒那麼爛,雖然並沒有比較優秀,但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很高的內在成就
,如同木桶中的水會從最短的竹片流出,一條項鍊不會強過於它自己最弱的那個環節。


一旦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又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的話,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是我們無法
完成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