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和一位朋友在討論關於工作這回事,他剛被fire,面臨重新思考選擇
職場跑道的問題。

而這和自我探索深深相關。

了解與探索自已是要冒險的,首先要能學會開始脫離自已的舒適圈。

人們一開始是因為經驗不夠所以不了解自已,後來則是經驗很多但沒有理
解到重點,所以還是不了解自已。

理解需要細心的自我覺察

這種察覺所累積下來的東西是很有幫助的,它會是我們的指路明燈

我們討論後發現工作似乎會有以下的性質:(這一點我們覺得是早覺悟早好)

首先工作與興趣的關係

人一開始會因為某種興趣而選擇某種工作,但不管如何,選擇了興趣為工
作之後,這份工作再也不是興趣了。

(我覺得這也符合彼得原理--人們會逼自已把興趣搞到了無生趣的地步)

再來是工作性質的問題

一個人一開始幹公務員很爽,久了之後就覺得公務員很無聊,想過記者
等性質刺激的生活,但等他真的當了記者了,久了之後,反過頭來又覺
得公務員比較好,生活比較穩定、休假也比較多。

(人一直在自打嘴巴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而能看到自已一直在自打嘴巴
就可算是很有洞見了)

接著是要不要換工作的問題

因為彼得原則: 「人們會將自已晉升到最後無法勝任的位置」,因此不管
工作怎麼換,最後自已一定是不會滿意的。

然後是工作與代價的問題

錢賺的多相對的也累,股票領的多,醫藥費也就花的高,爬的愈高就愈耽
心有一天莫明其妙被下面的人捅而掉下來,而都不往上爬又覺得自已好像
不長進,看到人家步步高升就自然的緊張起來。

接著是工作與倦怠的問題

因為房貸、小孩要養而讓自已固定在某個職場的位置上,為了一些不得不
的原因開始工作,就像旋轉木馬一樣,既不會勝過別人也不會被別人追過,
然後每天都要裝作看起來很努力向前衝的樣子,其實也衝不到哪裡去,這
就是悲哀的上班族。

還有工作與人生哲學的問題

沒有工作好像一天沒幹嘛,但工作了又覺得怎麼自已一天都在幹嘛?一直工
作很無聊,一直不工作則是會開始搞不清楚無聊的定義是什麼? 

最後是心情無常與記憶失常的問題

曾經感動我們的事物,突然就不再觸動我們了,曾經有過的美好狀態,不知
怎麼的我們就忘記了,什麼東西可以躲過這種身心結構的無能,還能保持一
往如新呢?


把愛情、理想、其他目標與以上的「工作」兩個字替換,我們會發現這些結
構還真的攔截下了不少東西。

而能脫離以上限制與相對結構考驗的使命與渴望,可能就真的會是比較有意
義、能夠深層觸動我心、且能以身相許、永續發展的工作方向。


這些心裡的選擇既幽微,深入探討後又總是矛盾,還常常豬羊變色,但我覺
得深入的覺察雖然常常會得到反覆變動的答案,但它呼喚出的行動力,是會
愈來愈強的,因為這都是心裡已經反覆思量過的東西,我們內在的監督者,
會願意給它更高的權限,給它更大執行的權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