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還是一直對「吸引力法則」的理論興味盎然,一方面是這個理論夠玄
所以頗能引起爭議與話題性,一方面這個理論的勵志效果很高,也與人們
的內在心理暗通款曲,其理論的作用是非常合乎心理法則的。

其實與其說是正向的頻率吸引正向的事物,我倒覺得深入的分析之後,「
吸引」這個名詞是用來讓我們激勵自已的,而真正能讓此理論可以派上用
場的,應該是「想像力」這個東西。

想像的力量比我們能想像的還要強大,有人認為,空想只是想像,沒有行動
的話,一切俱屬枉然,其實我們如果好好思考,我們會發現,並不是思考沒
有力量,而是不深刻的思考才沒有力量,只是通常我們要深刻的思考,都必
需透過行為後給我們的回饋經驗,因此我們才好像覺得要深刻一定就要透過
行動,不過我們實在不能排除,單靠想像,人們還是能立即找到那該走的路
、那該跟隨的光,其背後的理論舖陳,一樣可以鐵証如山。--「智慧不在
經驗之豊富,而在於對經驗領悟的程度」,能夠找出領悟世間萬像的思考進
路,人生便如順水推舟,無所掛礙,順風而「隨心所欲不踰矩」了。

一個「成功」的人,跟一個「失敗」的人,三十年前,當他們二者都還是平
起平坐時,資源也都一樣、條件也是平等時,到底他們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不就是思想嗎?不就是自我的期許、志向,與自我想像的格局嗎?


之前的文章提到人要先得到才做,這並不是指說一個人只要空想,就會心想
事成,而是說人有必要先俱備某種「格」才會有某種「志向」、也才會開始
「意識」到完成同一個目標之其他進路的可能,成功一直不是單行道,在多
向度的定位下,「成功」才真正被稱之為「成功」。

於是一個人一旦找到了自已的「本格」,他就會自然的把自已帶到能符應此
本格的境界。

而這個「本格」,必需是他必須先意識到,他就會隱隱約約的看到一條路,
在這個情況之下,所採取的行動與作為,才能事半功倍而較有意義,因為如
此一來,他所做的任何行動,都有助於最終總體目標的達成,也才是真正的
「do right thing」,而非只是可能互相抵銷的「do thing right」。

古有明訓「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親七友八賢妻,九靠努力
十拜拜」這十樣乍看是分別的十樣,實際上卻是同一本質的之不同形式的表
現,它們都是我們的心念,只是以直接或迂迴的方式來表達。

一個念頭會造成一種行為,而這行為會養成習慣
一種習慣會造成一種性格,而這性格會成就命運

「性格召喚命運」所以我們才會說「可憐之人有可恨之處」

在修行的世界中,觀想是很重要的,人可以透過觀想,來模擬與體驗自已在
不同世界的覺知與可能。

會想作壞人,是因為不了解作好人的幸福啊!!

在密宗的儀軌中,觀想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行者要把自已想像是佛,不是
正在學佛,不是想要成佛,而是自已就是佛…

從喚醒本性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自覺,「催眠」效果最好,而且較能發自
本然,而非刻意行之,刻意行之的反作用力是大的,過於刻苦的努力,常
常讓人反而得到又退轉,得不償失。


沒想到古老的修行法則與吸引力法則正是互相呼應,仔細想來,背後有其
理路的一致性與超越性。

人常常把工作與休息分成兩個部份,於是因為「休息」的突顯,而使得工
作感覺愈「累人」,人也把生活與修行分成兩個部份,於是愈修行愈苦,
因為修行不是生活,是一種勉強,是一種不得不的努力。

但我們一定要這麼想嗎 ?

有一個車子的廣告不是說:

老一輩的人認為,工作就是工作,娛樂才是娛樂
而這個樂活世代的人卻發現,工作應該是娛樂,這樣工作才會長久

刺激與反應不一定能造成相同的聯結,其中是因為有認知的差異在影響
作用著,而一種刺激,可以製造多種反應,我們的「現實」生活,只是
反映了我們對其中一種反應的「選擇」,而我們卻沒發現,其他可以因
為同樣刺激而造成的「反應」其實是多元,豊富而可操作的,一個人若
能做到對刺激有全方位反應的放射與想像,那這個人就是我們所說的「
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的天才

而「平行于宙」的概念,就是讓我們思考,我們還有多少個人生沒有活
,有多少個「自已」可以給自已建議,有多少個「自已」能藉由化身為
他人,來告訴自已-雖然沒有經歷過,但卻珍貴無比的「經驗」。


有限的時間,有限的互相了解、有限的相處,於是我們總無法真正的知
道,那個能與別人相處到什麼境界的這個自已。

現實生活中作不到的,都是需要靠想像來填補的… 

不,不該這麼說

「是自以為是「現實」的「想像」作不到的,需要靠另一種「想像」來
填補

想像力是這世上最強大的力量,大家可能都不太相信,而這也是因為,
想像力如水,要持續不斷才有力量、也才會「真實」。

我們常常在買完東西後幾天,才發現其實買的這東西並不合用,最大原
因可能是,我們事前並沒有想清楚,手機可以聽mp3很讚,可以當照相
機也很讚,能夠當收音機也很不錯,能聲控,自拍,都讚,不夠當這些
功能都有了之後,就會發現----電池並沒有那麼多電…


最後我們會發現,手機還是用來打電話最適合,於是開始碎碎念,當初
花這麼多錢,買這麼貴的手機,到底是要幹什麼??

而我們如果是先想像到自已已經得到了,又想像到自已真正在使用的細
微過程,我們其實可能心知肚明,隱約的明白,自已應該不會作後悔的
選擇。

要走出迷宮最好的方法可能不是從起點出發,反而是從終點,人可以由
正確的目標反過來導正不正確的開始。

這就是所謂的逆向工程,也是所謂先得再做這個文本的另一個詮釋。


許多看似玄學的說法,其實背後可以有科學合理的舖陳,只是這些一語
道破的話,在言簡意駭之下,常因無法通過由科學理論嚴密編排而過於
繁複的「理性」巨牆,故而被我們下意識的排除之外,實在是可惜的。

我們有時是很努力的使自已成為一個笨蛋,豈不怪乎?

一個人究竟是什麼時候成為作家的,不是在他寫出第一篇作品時,不是
他出書的時候,而是在他有作家的自覺時,而這份覺悟,就是他能自我
要求,精進文章品質的開始。

所以我們可以說,並不是說這個人因為作了什麼事而成為了什麼,而是
發現自已應該是什麼,而去作了什麼。

衛冕者常常能夠衛冕很長一段時間,而且連勝多年,這是因為他們心理
的自覺便是,勝利是應該的,失敗則是不可原諒的,就是自份理所當然
的預設,無形的逼迫自已走向成功之路。

而這也是先得到再做的精神,我們的行動會配合我們的思考與格局,幸
福是可以先預約的。


三軍未發,糧草先行、行動未起、格局先成

我們只要靜待水到渠成即可

所以我們才說…

戰役的勝負,在一開始就決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