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夢想,但有的人就是會一步一步的實現,有的人則是遇到困難後
就開始懷疑自已的夢想,這兩者之間一定有什麼差別,我們只要能覺察與留
意到這個差別,我們對自已的人生就會有了更明確的澄清。

版主一直是一個書狂,每天至少要看一本書才覺得今天沒有白活,而這個習
慣日復一日的結果,就是成為了一個腦袋裝滿一堆知識的人,有時候當然自
已會自豪自已的知識廣博,但有時候也會開始懷疑這些知識真的是自已可以
駕御的嗎?是不是愈多的互相抵銷知識反使得自已更加左右為難,是不是以後
不管做了什麼其實是不對的決策,都能以某種理論將它合理化,邏輯永遠都
能自成迴圈與內在一致性,知識障並不是那麼容易被察覺的。

最近有人跟我說了一句話,相當有意思

「你可能是對的,但你對了又如何,搞不好你錯了對你比較有意義」。

他的意思是說,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現在都有一個固定的行為模式與思考架
構,於是我們在和別人溝通時,都依這套作業標準程序在運作,而且在有意
無意之間,便想要証明自已活的比較聰明,自已的觀念才是對的,而這正是
我們為何成為現在的我們,而且幾乎難以改變的原因所在。

版主在部落格上一直會發表一些有關人生哲學、價值觀、哲學觀等文章,有
時回頭一看,都發現很多部份其實也是自相矛盾,有的可能是引用錯誤的參
考資料,有的讀者則是喜歡與版主討論誰對誰錯,喜歡堅持「對」的人可能
要注意了,因為這正是其無法作出改變的原因,他已經沒有看見其他「可能」
的彈性,而且也會慢慢忽略掉這世界其實是所謂「多元真實」的真實。

而這種多元真實,可能來自於不同的人對於同一件事的價值判斷不同,也可
能來自於不同的人在認知與察覺刺激來源的途徑有異,於是單靠「合理」知
識來理解世界的人,很可能成為一個無法與他人溝通的人,他沒有容納「不
合理」的氣度與雅量,也就無法以同理心去真正了解別人了。

看書的收獲一定是豐富的,但是從什麼問題意識來看,從什麼人的角度來看
、從文字的表像來看、從書寫者的言外之意來看,從書寫者是否暗藏什麼意
識形態與潛藏動機來看,都會看出不一樣的東西。

對於一般人而言,一本書就是一本關於某個主題的一本書,但對一個放射的
心靈,一本書同時也是多本書,而且過去看、現在看、未來看,又可放射不
出不同的可能。

--------------------------------------------------------------------------------------------------------
有些書就是這樣,它不是讓人喜歡看的,但它反而是人們看完後會感動的,
我們如果一直選擇自已喜歡看的書,那麼我們永遠不會察覺到,還有其他我
們除了目前喜歡之外,還可能喜歡的書。

一本同時是好看又難看的書,就這樣被定義了…

------------------------------------------------------------------------------------------------------------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做「夢想教室」,書名取的不錯,就跟神鬼傳奇一樣,
非常的「神鬼」,但是神鬼到底是什麼,沒有人說的出來,這有一個好處
,因為想要批評的人會找不到重點可以批評…(知道論文的題目要怎麼訂了
吧)


這是一本以第一人稱角度所寫就的個人回想曲,以精神分析加碎碎念
的囈語所交織而成的快樂與哀愁。
 
一部好的作品,會讓人感到感動的最重要原因,絕對不是文采華美、
也絕對不是結構完整而已,最重要的成份其實是--「真實」。
 
夢想教室的作者是一位老師,是一位教了三十年書的一位老師,他開門
見山的就在第一頁為讀者介紹自已的出身、自已難以回首的兒時回憶、
自已不想讓人知道,但卻又坦誠一一告之的真切心聲。
 
要說真話是很困難的,我們常常會以合理的理由來包裝自已醜惡的想法
,明明是縱慾就要說成是「人類生理自然的需求」,明明是自私就要說成是「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謀生的本能」,而當我們以這些合理化的理由完全包覆自
已時,我們就開始看不到所謂的真相,於是夢想也就離我們愈來愈遠,或許
也可以這麼說,如果我們覺察不到自已的黑暗面,那麼就算夢想實現了,也
還是透明而不實在的。
 
 
 
作者真實的揭露了自已,於是他所寫的,所看過的,所紀錄下來的,都加裝
了百分百清淅的顯微鏡,讓我們透過他的角度,去看到一些我們可能注意過,
但未曾留意,而放任離去導致無法在心中留下痕跡的記憶剪影。
 
他人即我,我即他人
 
從別人的回憶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一個片段的自已
 
大家從小都是一路接受教育上來的,有的人小時候的夢想是當總統,有的人是當
漫畫家,在我的印象中,有少數的男生與多數的女生,都把老師這個職業當作未
來終生職業的重要選項之一,而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一堂師生精采互動的剪影
可能是老師微風化雨的教化、可能是長者眼中散發智慧的光芒、可能是一種分享
知識與感動的真情,在無聲無息之中,進入了這些小孩的心靈,這些曾經是我們
過去,被稱之為小孩時的心靈。
 
這本書其實看起來是沒有結論的,看完的人不會有一種「原來是這樣啊」的感覺
,也不會有一種像坐雲霄飛車般上沖下洗的刺激(上沖下洗好像是洗衣機)其中
的文采只是平實、有的部份或許還可以說是平淡,而這種平淡猶如一條神秘河流
,它靜靜的流著、流著、緩慢的流著,也或許是流動的過於緩慢,我們才得以從
這條作者心中的神秘意識河流,看到了也曾經是我們心中所夢想的那些東西。
 
「阿里山的神木在還是種子的時刻,就已經決定它未來的高度」
小孩的工作是負責作夢,而老師的工作則是幫小孩把夢想成真,不是給答案,
而是給啟發,而有優質的啟發,才會有優質的成長,小孩子才真的能知道自已
的選擇,也才能為自已的選擇負責任。
 
而每個人的心中,也一直住著一位小孩
 
會看書的人不會只看到文字表面的敘述,而會覺察到好書的價值在它背後的弦外
之音,這本書見証了一位教師數十年來的教學歷程,透過活潑有創意的教學方
式,同時啟發了學生,也啟發了他自已。而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透過他如何
籍由這樣的身份與方式啟發學生與他自已,而也更深層的認識自已。(怎麼好像
繞口令)
 
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精神分析、意識流、夢想的自我受限與自由、環境與家庭
帶給一個人人格演變的影響、什麼叫「應該」、什麼叫「不應該」,又是誰來
決定應不應該,我們是不是有力量,作不一樣的選擇?。
 
 
如果以音樂來形容,它不像奔放活潑的快板、不是熱鬧的流行音樂、不是盪氣
迴腸的交響樂,它比較像是一個人於空曠教堂中獨奏的大提琴,平緩而寧靜,
但卻餘韻不絕、餘味無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