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將馬英九特別費的判決書全文看完,之前也己看過候寬仁寫的起訴書,看完之後
有一種感覺,就是雙方寫得都很有道理,雙方也都找到可以支持自己論斷的証據與案例,
於是最後的關鍵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主觀認定的心証,姑且不論此事誰是誰非,從這一
個案例,我們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首先就是我們對語言的運用是否能夠更精確,例如所謂的公款與因公支用兩者是否可以
相提並論,畢竟私款如果要因公支用,也沒有人說不行,而公款如果有一半可以是私款
一半是公款,還能完全定義為「公款」嗎?這就是邏輯上單稱與全稱的觀念,當我說,所
有的人都是自私的,跟有一些人是自私的,雖然語法上只有小小的差別,但對錯卻是天
壤之別,因此通常比較謹慎的人都會說:「從某個角度來說,從某種看法來講」事實
的全相我們永遠無法一語道盡,故發言時,必需記得要保持應有的謙虛。

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出語言的詮釋彈性,涂爾太說的好「部份是理解整體的基礎,整體是
理解部份的可能」,一句話有所謂的語法、語意、與語境,這三種語言的基礎要完全成
立且切題,才算是真正對問題的解答,例如馬英九在回答徐佳青議員時所指稱的特別費
是公款,可以解釋說,特別費將實質補貼的部份與公款的部份本來都是一個單稱的命題
,但因為回答者問的是全稱,自然要回答全稱的答案,也比較合乎當時的語境,從這個
角度來看,回答是公款並沒有大錯,只是如果要更精確的說,就是整體來說是公款,但
其中有實質補貼的部份需加以排除,這樣就嚴謹多了。當然,要抓語病的話,就可以說
他不打自招,但要替他辯解的話,其實這樣解釋也很合情理。

而在第一次偵訊的筆錄時,一樣遇到同樣的問題,「如果是公款的話,應該要有繳回、
核銷的機制才對,否則會陷入讓人誤導之故意」與「這應該是公款」「坦承是公款」
還是有全稱與單稱上邏輯的差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如何嚴謹的使用語言,可以
讓我們的思考更為清楚而明確,許多鑑別一個人智商與能力的指標,就是觀察一個人
說話的條理與邏輯,有著次序井然大腦的人,必定口中吐出自圓其說之佳句。

不過我覺得不要太深入的討論案情,因為現在的政治瘋子太多了,將會把本版染色,
形成打嘴炮的陰陽魔界。

因此,語言的一語多義,妙語相關,總是與語境相聯系的,哪怕同樣一句話,語境不
同,含義就不同,例如:

主教聽說到紐約之後可能被報界拖入預設的陷阱,所以格外小心,在機場上,有記者一見
面就問他,「你想上夜總會嗎?」,主教想支開這個問題就故意笑說:「紐約有夜總會嗎?」

沒想到第二天的報紙頭條,便出現了這樣的文字--主教走下飛機後的第一個問題,
「紐約有夜總會嗎?」---主教看到此報紙的標題,當場臉色發青,說不出話來。

而語言由於有這種模擬兩可的特性,因此後來成為魔術或者是政治上高明的語言,例如
「為什麼廠長看戲總是坐前排」
「那叫帶領群眾」
「可是看電影的時候,為什麼他又坐在中間了?」
「那叫深入群眾」
「那開飯了,為什麼飯桌上總是有我們廠長?」
「那是代表群眾」
「可是他天天坐在辦公室裡,為什麼都不在廠房監工」
「笨蛋,那是因為他相信群眾」

本來是反面的義涵,卻可以透過語言巧妙的詮釋,因而豬羊變色,這就可以看出語言對我們
有多麼重要了,從哲學的角度來看,語言這個領域,一直是哲學界重要的一支,從維根斯坦
到羅素,都把語言的邏輯與人們思考的關係,視為最重要的聯結,前面版主一再提到可以讓
人振奮精神的NLP-神經語言程式,也掌握了語言這個特性,透過語言的詮釋來改變我們對同
樣一件事的認知,進而改變我們對原先事物的看法,才會達成激勵人性,治療心理疾病的功
能,這在心理諮商又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架心框」,人在看待任何事物時,都是有預設
立場的,而這個立場便是心的一個先天的框架,悲觀的人一面臨失敗,對他而言就是悲慘命
運之必然的再臨,但對樂觀的人而言,卻是考驗能力與信心的「挑戰」,因此,一個人的觀
點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就是如此,是因為他選擇了如何詮釋自己的遭遇,而不是他的遭遇能夠
真正決定他是誰?

而我們說到六道輪迴,人是唯一透過語言來思考與溝通的層次,畜生道沒有我們人類的三合
一結構腦,因此無法透過語言的中介來進化與提升自己,而鬼神的溝通也無需透過語言,純
粹以心靈感應之他心通即可,這便是人類與其他道眾生最大的差別。

而語言確實是我們思考的居所,但也給了人類極大的思考限制,例如一句語要合乎邏輯,必需
通過所謂「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的考驗,問題是,現實生活並不是語言,它是無法被定
義的,它是二律背反的,是統合於矛盾的統一,因此皮亞杰所認為人類最高思考形式的形式運
思期,後來被學者認為應還有一個超越邏輯與形式的後形式運思,才是人類思考的最高層次。

「語言,只是人們把人造的標簽,硬貼在世界任何事物上面的舉動」卡謬這句話說得最傳神,也最
深入本質。

故老子才說「道可道、非常道」,禪宗祖師才會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是開悟的真實義。

而從宗教融合的角度來看語言,「博愛」「慈悲」「清真」「無為」「忠恕」
其背後的本質,可以說是不一樣的嗎?有一位研究宗教比較學多年的學者,在晚年說了一句話
「世界上各大知名的宗教,除了語言的形容不太一樣以外,我不覺得本質上有何不同」

我相當同意這樣的看法,尤其是像一本書什麼立場都解釋了,也就如什麼都沒解釋一樣。

而語言這個房子,我們是不一定要住的,只要趕快練成他心通,(像鬼一樣托夢給刑警,就是陰
間超強的多媒體科技!!每個人如果直接把多媒體訊號流輸送給對方,永遠不會有誤解的問題發生
,這世界或許就會和平一些、嘴炮也會比較少)。

「史考特,把我傳送回母船吧,麻煩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