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也常常開會,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會有在開會的時候神遊天外天的習慣,可

能是發現開會的效能通常都不太好的緣故吧?





開會說起來有很多限制,所以常常很難達到預先評估的效果,這裡不是指說開
會沒有必要,而是指一個成功的會議,真的需要很多條件同時成立才行。

一、與會者人數不能太多
據說開會如果超過六人以上,就註定沒有效率了,想想看,一場會議只要有一
個人發言,就有五個人閒置,而這五個人就算有反應要回答,全部輪完一輪
恐怕時間也快到了,互動與交相討論的機會太少,自然就有人會選擇什麼都
不說,神遊天外天囉

二、開會的人要有備而來
所有參加會議的人,最好能知道今天的主題與議程大概是什麼,然後在心裡
預做可能的準備,屆時會議開始才會馬上進入狀況,會議跟開車很像,熱車
都要花一點時間,沒有準備的會議會像開到爛車,才剛熱車完,時間就到了。

三、要有人紀錄
常常開會的時候講得很高興很有心得,結果開完會馬上就忘了,現代人事情
太多,一些事沒有紀錄,通常記憶體被更新之後就忘了,此外如果紀錄作的
不好,也常常會在事後有一種「奇怪,我有這麼說嗎」的那種感覺。
印象中還曾經出現會議中得到的是一項結論,結果紀錄寫的卻是另一項
結論,但大家照著紀錄去執行的時候,還完全渾然未覺,真的是很好笑!!


四、要馬上切入重點
開會跟睡覺也很像,一個晚上的時間,真正進入深度睡眠的時間只有大約兩
小時,而一場會議能快速達成有效討論,完成具體結論的時間,通常也只有
四分之一,黃金的會議時間稍縱即逝,但話匣子一打開卻關不起來,一旦
離題是步入苦海,回頭己是百年身啊!!

五、會議開完後要有具體結綸,而且能被確實執行、也確實指定人執行
通常開完會都常常沒有具體結論,而只有抽象建議,而所謂的建議就是
不一定要做的意思,而不一定要做的東西,最後就是沒人要做的東西,
另外,說的出來卻做不到的結論,其實也不用做了,只是在開會開心安
的,表示曾經努力過的一種感覺(開會本身像工作,開會後反而像休息
,但真正的情況應該是開會像熱車,開會後加速才對),另外若沒有讓
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具體指示,大家都會覺得是別人的工作,自
然也就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效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