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常樂我淨.jpg





在這本《改變命運之書》的第一篇提到,人是活在造化之中,是被某種冥冥之中的力量

所主宰著,在先天「命」的框架下,可以有「運」的自由。

 

因此在客觀上,我們是被很多東西給限制住的,例如家裡的家境是否富有,自己是否有聰明才智

,是否身體健康,是否長得討人喜歡,都會決定自己的人生品質。

 

如果你擁有設計自己命運的能力,你會怎麼自我設計呢?大家如果可以選的話,當然是要選高富帥白

富美,而不會選矮貧醜黑,可是這裡又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高富帥白富美那麼好,為什麼俱有

這些條件的人,還是有很高的比例都不快樂呢?

 

佛教的教義給出了一個不太離譜的答案,那就是人生有太多苦在等著我們了

首先是

生---出生的苦,沒有知識,經驗,不會說話,沒有自由,任人宰割的嬰兒之苦

老---身體機能漸漸退化,雄風不在,行動不便,五官機能攤渙之苦

病---只要感冒發燒二天,你就立即能知道什麼叫做人生百無生趣,興味索然的感覺

死---活得愈快樂愈風光的人,愈害怕這一天的到來

以上四種還是比較有邏輯可以理解的苦,接下來這四種是更複雜的

求不得苦--想要的東西得不到,例如你喜歡的人不喜歡你,尤其對方還愛上一個你覺得樣樣不如你的人

愛別離苦---辛苦的追求終於得到了,但是從此就是心驚膽跳害怕失去的開始

怨憎懀苦---看看你的家庭,你的同事,你周遭所有看不慣的人,你就會明白,到底為什麼哲學家會說「他人是地獄」了

五蘊熾盛苦---這一點最不合邏輯,有時是那個來,有時是忽然的愁緒與失落感,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下一秒的心情會是

                    如何。

 

在這人生八大苦的照料之下,不管你是多麼的高富帥白富美,還是每個人都要經歷這八大苦的考驗,因此也有

人認為,世界上什麼都不公平,只有死亡最公平,也可能人類目前還能和平相處,世界勉強還沒發生世界大戰

的原因,就是受惠於所有的人都會死,所以沒有人敢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緣故。

 

佛教這一點看得非常深入,因此他的信仰體系第一步是先問苦是什麼,然後尋求解決苦的方法,而更有

趣的是,它發現死還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輪迴」,也就是,死就算了,還要「死」好幾次。

 

人面對苦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面對,一種是逃避,因此前者的態度是「煩惱即菩提」

,任何痛苦,只要習慣了,就會覺得還好沒那麼苦,有的人更先進,還會故意去找苦吃

,通常會建議年輕時吃愈多苦愈好,因為人是萬物尺度,過去是未來的標準,如果小時

候愈痛苦,長大不管發生什麼事,只要與小時候比較,都覺得還蠻不錯的,就會有一種

人生漸入佳境的感覺。

 

另外一種就是逃避,也就是想透過追求快樂來逃避痛苦,例如吸毒,或坐吃山空的享

受,而這種逃避的方式很容易掉入內心的陷阱中,人的心是一種既善變又賤的東西,當

你愈逃避痛苦,你就會愈在乎他,結果為了躲避痛苦而追求的快樂,最後都會一一背叛

你,所以吸毒會出現上癮還會有耐受症的副作用,本來沒吸是一倍痛苦,吸到後來而不吸

會變成三倍的痛苦。

 

不過我覺得以上的說明還是在很膚淺的層次,人為什麼一直覺得失落不踏實,放不下心來,還有很

根本的心靈問題。

 

我認為,就是一種從至善至真至美之地,被流放的空虛與寂寞與遺憾。

 

以往我的思考比較像是西方人的思考,也就是線性思考,認為人要聰明一定要透過知識

,想要得到東西就要賺錢,愈拿到愈多東西自然就會覺得愈快樂,一種愈多愈好的資本

主義式心靈。

 

但是在後來經過東方宗教理論的洗禮與瀕死體驗後,我慢慢發現反而是「Less IS More」 

, 也就是「為道日損」,要預設自己本來是佛,然後把自己的無明妄想執著都去掉,才能

得到真正的快樂。

 

因此人本思想其實是錯誤的,因為人本來就是一種既沒原則又沒能力,然後邏輯思維還

常常出錯的一種存在,心的本質如果就是思想,而思想的特色又是二元對立與苦樂相生

,那麼人活著的一天,就註定是苦樂無常,煩惱充斥的。

 

此時我們如果大膽一點的想像,俱備開放性思維的大膽推演,就會發現,預設本來是神

是佛的觀念才是對的,我們所要做的會變得很簡單,那就是記起自己本來是誰。

 

簡單來說,就是求道,而求道就是求真理之道,真理之道就是找到「真我」之道

也就是找到「本」我之道。

 

我在瀕死經驗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掉到一種類似情緒陣列的地方,這個地方有點像

是人類的情緒資料庫,我猜測祂的邏輯是這樣的,這個伺服器裡有各式各樣的情緒

,是人類所共有的,或許可以說的更徹底一點,是從神到佛到人類到苦難的地獄眾

生所共有的,而你做了某個行為,就會去觸發這個伺服器,於是就會透過「神經」

送某種感覺給你去感受。

 

因此你愈能了解這套「阿賴耶識」的種子資料庫如何運作,你當然就愈能知道如何

追求快樂避免痛苦,

 

一般人一直以為快樂一定要建立在某種條件下,例如有錢,可以買想買的東西,配偶

長得好看,妻賢子孝,五子登科,壯元及第,敦倫之樂等等等等。

因此許多人的人生目標就是追求財富自由,因為通常只要一個人有錢,其他東西都可

以跟著來,尤其在身心狀態基本上還保持健康的狀況下。

 

但是大家活了那麼久有沒有覺得很奇怪,那就是為什麼我們很容易就感到不滿足了,

小時候6/70年代,我記得只要能有自己的鉛筆盒,自己的書桌,自己的房間就感到

很滿足很快樂了,尤其吃到當時不容易吃到的布丁零食或得到稀有玩具,就可以快樂

一整個月,但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小時候那種容易滿足的德性,好像就這樣不見了。

 

因此叔本華才說,人是一種會感受快樂也會感受痛苦的動物,但快樂容易感到厭倦與疲

乏,最後就是會覺得無聊,痛苦則倒是萬古常新,而且還變本加厲,尤其是活得愈久

,痛苦的種類愈多,青春的歲月都還沒搞清楚快樂的本質時,老病死就馬上挨過來了

,於是人生最後只會剩下二種,那就是無聊與痛苦,而人因為無聊與痛苦就會開始把

自己的想法弄得很複雜,好讓自己有新的樂子可以找,所以大家也才會發現不管是電

影,漫畫與戲劇,會讓人有感覺的劇情都差不多,但是風格會有很多變化,從本格到

變格,然後再到變態。

 

或許是作者也慢慢發現,人慢慢的快看到這些激勵人心的劇情背後,是多麼令人空洞的

空虛吧。

 

因為最後,大家都死了。

 

而也因此,就客觀的角度而言,不管你這輩子如何榮華富貴,五子登科,妻賢子孝,最後不免都

要面臨死亡的問題,這是所有人都會面臨的冏境,只是有人會先思考如何面對,有人則是選擇以

後再面對,反正現在是註定找不到解決方法了。

 

質此之故,客觀的改變命運之道是有的,如何賺錢如何有好人緣如何身心健康的方法都是有人教

,也可以學得會,但主觀的「放心」之道,則是最關鍵也可能最不費力的。

 

有時候就只是一個念頭的轉變,我們的心就開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所以我開始打坐開始冥想開始回憶這一生的快樂與痛苦

我好像發現了問題的徵結點還有快樂的本質

 

不過這實在是難以用語言說明

且待我下回分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