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一篇奇文,大概的內容是說,有一個年輕人到舊書攤看到一本書,由於書名很玄奇
,因此這年輕人非常好奇,不過他在翻開前幾頁時發現每一個文字雖然都看得懂,組合起來
的句子卻看不懂,但因為文字的組合很有趣,他還是有耐心的看下去。
結果,不知道為什麼,他居然「看」懂了,他隱隱約約看到這本書出現圖案,而圖案是在字與
字之間做出有機的浮現,就像是浮水印放到水裡面就顯現一般,他在看書看到一定期間之後,
書裡面的真義如同圖案般一一的浮出,此時他已經不知道,自已看的究竟是字還是圖了。
有的人一個字一個字看才看得懂,有的人則是要速讀才看得懂,不同的人,意識流的幾何結構
似乎不同,因此若以這個角度來切入了解人,就會發現,其實並不是某些人特別聰明會特別笨
,而是每個人的意識幾何分佈不同,有的人看某種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但看其他的書就立即
成為智障一般,而其實,這個人的「智商」根本沒有變化,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
的理解能力而己。
愛因斯坦可以寫出相對論卻常常迷路,一方面我們可以說因為他集中注意力在做理論物理學的
研究,但另一方面我們可能也可以這樣說,那就是他面對物理學的意識幾何與面對空間的意識
幾何,會出現不一樣的反應,如此一來,我們如果能夠模仿愛因斯坦的意識幾何,我們也可以
變得跟他一樣了。
對於做學問與做研究的人,以不同的閱讀方式來重新理解文本,很可能就會看到以往看不到的
東西。
當然,我目前提的是一種假設,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或許我們就找出了一種更能解釋世界
與人心的典範,而在理論賽跑的這個科學時代,說不定它會是未來領先群雄的明日之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