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心無常」是內修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經典上是說最好一輩子都好好觀察
自己內心變化的規律,就自然可以看到幸福之道。
這種說法與時間管理的核心概念很像--「時時注意自己把時間都浪費在哪裡了」
,都是一種很值得一生隨身攜帶的觀念工具。
當初王陽明在家裡一直格竹子,居然格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據說他的理論影響
了很多日本人,最後還導致了明治維新,不過我一直搞不懂,為什麼格竹子會格
出知行合一,思考邏輯有點跳躍,以致無法讓我信服,不過我想各種好的人生觀
就是這樣,總是有人可以體會受用,有人就不行,以後要成立組織影響世界的人
都有必要了解這個最基本的觀念,那就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個別差異而產生的
怪人現像,都是我們必需要尊重與理解的。
好啦,我要談談我最近的發現,那就是對所謂「執著」的更深入見解,我覺得這
跟靈魂學也有一點相關,那就是當一個生命意識「認知」並「認定」某種「體驗
」與「感覺」之後,就會產生一連串的蝴蝶效應,導致這個生命體被自已的執著
所捕捉而陷入了自身與現像場之間的糾纏。
佛經說我們人類本來都是來自於光音天的天人,因緣際會來到地球,不斷探索這
個地球的環境且吸食了這個地球的植物能量後,慢慢的就被地球給同化了,也才
漸漸成為現在的人類。
依照進化論的說法,如果猴子會進化成人,理論上現在有猴人也應該要有介於猴
子與現代人之間的智人,例如元謀人,山頂洞人、北京人之類的,人類目前傳說
中第一個祖先是二百萬年前在非洲的一個女智人,我猜,她可能就是第一個光音
天人受到靈長類影響而「化合」而成的第一個「智人」吧。
而如果說天人因為認同「地球」,而漸漸被地球所同化成為地球人,背後應該就
會有一段先是「觀念」再慢慢成形而改變「生理結構」的過程,找出這個過程再
來還原它與解構它,就能為人類找到更自由與更多選項的幸福道途。
像經典中的破我執,破除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觀念都很不錯,但到了具體落實與
應用的時候,就感覺沒那麼容易上手,經典內容如何在生活上應用,是影響經典
延續的重要因素哩,於是乎,我也無時不刻在想這些問題,希望把所學到的哲學
都實踐出來。
昨天我有一個夢境頗特別,一開始我先夢到自已的住處,通常我有一種自動探測
當下是否為夢境的習慣,例如先比對最近的記憶與環境造形,然後回想前一天是
睡在哪裡,經過這樣一個鑑定的程序後,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陷在夢中,一旦知
道了就好辦事,可以開始在夢的世界裡自由思考實驗與創造不同於現實世界的體
驗,就如同全面啟動的主角,一定會先在桌子上轉陀螺,如果發現陀螺一直轉停
不下來,就可以明白自已確實是在夢中。(但我覺得,夢裡的陀螺其實還是會停下
來,我們的夢總是可以騙過我們,沒那麼簡單就可以識破它)
因此能夠作清明夢的前提還是一種平日就養成的一種直覺化警戒意識,它可以讓
你識別自已是否處在「不合理」的環境中,而且還不被這種不合理同化。
說起來十二因緣法之所以重要,那就是當一個人先有了執著之後,就會引發下一
階段的連鎖反應,例如愛--然後取,接著有,然後生老病死,我們會發現我們一
旦對某種事物起了某種「認定」,我們就從此陷入了有這個認同後的連續糾纏。
例如我們一旦認定當下是在工作,就會產生出一種等一下我工作完要「休息」的
念頭,可是工作不一定是痛苦,休息也不一定是快樂,當工作與休息的觀念根深
蒂固之後,人好像工作時就要自覺是壓抑的,是被迫的,而休息時卻不得歡樂,
就會產生一種像失眠一樣,愈想睡但睡不著就更火大的情形。
如果一開始不認定工作是工作,休息是休息就好了。
經典中由於過度強調我們對「欲望」的不該認同,導致了一般人都覺得修行人是
不是自虐狂,好像要一直壓抑自已對喜愛事物的肯定,不過我以經驗法則來測試
這些經典的理論,發現「戒」的用意比較是一種讓一個人先不要對任何事物有成
見,先保持安全距離而不先入為主的陷入某種情緒,才能更清楚看見更寬闊的坦
途。
比較貼切的形容或許是,不讓你碰毒品,是因為知道你碰了毒品當下一定是快樂
的,但也早就可以預期,碰完毒品引發一連串的效應是你不可承受的。
不過我們從出生到現在是很少會檢討我們一些根深蒂固的喜好與觀念的,我們完全
內化了,可能是被原生家庭所影響,可能是堅持我們的喜好才得以「認出自己」,
可能是看到自已與別人不同的地方才會感到自已這個特異存在的驕傲,而就在這種
我執的先入為主下,我們寧願作自己也不願意讓自己快樂一點。
終歸一句,不那麼急著認同一些你喜歡你肯定你討厭你排斥的事物就是值得喜愛討
厭認同排斥的,你會發現,人生的路好像一瞬間寬廣而變得有更多選項了。
而也同時,你比較愈來愈能識別自已是否在夢境,更能在夢裡清醒,因為你不再
看到黑影就開槍,夢裡給你什麼,你就昏頭轉向的被祂牽著走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