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常常聽到一些感嘆

「算了,我己經看開了,做了這麼多,還是得不到肯定,我不想再與這個環境糾纏了。」

「唉,這人世實在是人情冷暖,我再也不要為五斗米折腰了」。

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不如意,就會出現一種不如歸去的念頭。


如果誠實的問自己,我總覺得,每個人某個程度上都很想逃離自己現在的處境。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想要趕快長大,逃離這種被父母與環境重重限制的生活
,什麼時候吃、什麼時候睡、什麼時候作功課都被管得死死的。

因為我們當時還很無知嘛!

可是等我們慢慢長大後,我們還是發現自己很想逃。

我記得國中時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心裡都在想,為什麼功課這麼多,讀那麼多不
知道以後能不能派得上用場的書,到底是要幹嘛啊?

不過,這麼想也沒用,事實上,讀書還真的有用,因為有讀的人可以少挨好幾下籐條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在那個當下,讀書真的有用,只是心裡不禁要問,是誰把讀書
這件事搞得這麼痛苦的啊。

也沒辦法,國中生還是很無知…

到了大學以後,課業壓力變小了,但對自力更生的需求卻又開始變大了,沒有了
課業壓力的同時,也沒有了無條件的經濟支持,我們就這樣慢慢的進入了「成人的世
界」。

於是我們又開始為了選擇什麼科系而煩惱,為了這個專業到底適不適合自己而煩惱,
為了自己的實力與證照是否能滿足未來職場需求而煩惱。

而且長大某個程度來說就是原來擁有的東西正在不斷的消失與逝去,就算我們一直
都很順心如意好了,父母還是會老、朋友還是不斷來來去去,而自己的身體也在慢
慢走向衰弱。

為什麼長大了感覺還是一樣糟啊?


我後來慢慢悟出了一個道理

只要是身為人,活在這個被大腦與時間結構所限制的現像界,就不可能完全的排除掉
煩惱。

或許只有不去想它,或者去想它積極的那一面,感覺才會比較好一點。

現像界為什麼那麼難搞,為什麼總是會讓人覺得痛苦,我想,這與我們內在的先天結構設定
有很大的關係。

唯心主義的哲學家說:「心比世界大」

這句話某種程度來說是對的,我把它解釋成「本體界」比「現像界」還大。

大家都知道我們是活在地球、活在太陽系裡面。

可是其實我們只知道太陽的現像,我們其實不知道太陽的本質是什麼。

所謂的現像是指太陽表現出來讓我們得以感受到的樣子

例如:太陽是熱的、太陽是發光的、太陽使萬物看起來有了生機

可是真正太陽的本體是什麼呢?

如果我們沒有儀器的輔助,我們不曉得原來還有所謂的太陽黑子、日心引力
、紫外線、遠紅外線、不可測度的電磁波。

我們可能還不知道遠紅外線對人體各方面機能的輔助與細胞活化作用有多大的影響。

因此,我們只能不斷的拼湊現像,再來解讀這個現像背後,可以組合成怎麼樣的一個「本體」?

職此之故,本體一定比現像大,差別只在於我們看不看得見。

---------------------------------------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的世界,我們的人生。

從生物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演化的過程,人們為了求生存、適應環境而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就是成王敗寇、勝者為王,由勝利者來寫歷史。

從經濟史的角度來看,就是資源分配決定了繁榮頹圮。

在現像界,必定是資源有限、勝者有限、強者有限。

說到這裡,就沒什麼話好說的了,在現像界是不會有真理可言的

---------------------------------------
政治不會有正義,因為政治建立在人民的支持上,而人心既是無常,集體的思考不會高明到哪裡去

法律也不會有正義,因為時代會變、需求會變,情理法的三極性勢必無法使大家都滿意

倫理也不會有正義,因為倫理某種角度來說也是一個僵化的形式與結構,正如每個男人都有機會
成為爸爸,但不是每個男人都能作好爸爸的角色。

道德也不會有正義,因為道德如果是建立在「實用」的角度上,一旦環境變了,道德的基礎就會
崩坍。

社會心理學家就發現,光是人類對道德的認知,就有六種絕然不同的角度,而且分析後還發現
,從不同的立場來看,居然都還很有道理。

沒有唯一真理,這就是所謂眾聲喧譁的「後現代社會」

-----------------------------------------

後現代使得教條變得食古不化且讓我們覺得有些可笑,但這就代表道德不重要、法律不重要、政
治不重要、宗教
不重要了嗎?


錯了,還是很重要,只是我們要看出這些事物的重要性是建立在現像界的依他起性上,因此一定要
對這些理論保持不即不離、不否定但也不肯定,保持一種不能認為一定要怎樣才對的彈性

目前看來,悖論才有資格成為現像界的邏輯之王

真正的道德、真正的正義、真正的宗教、真正不變的喜悅,只能從本體界來找。

------------------------------------------
這又有一個問題

現像界既然是無常的,依他起性的,多元真實的、實用主義的,而我們人只能活在這個「應用」界
裡,我們怎麼直接面見並體悟「本體」呢?哪有出世的可能,再怎麼活著,都還是入世啊。


這確實是大哉問。


大師曾說:現像界是本體界的多重投影,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確實在「人」的狀態、在為了生存
而演化的狀態、為了應用而發展功能狀態下,是無法直證與面見本體的。

手段會扭曲目的,焦點擺在應用上,會使得本體的力量只能僵化在某個端點。

照這種狀況來演繹的話,合理的解決方式似乎呼之慾出。


那就是-------------不要成為一個太關心現像界「應用」的人,不要太把心力放在不可靠
的、會依時間、立場、人心、角度而改變的事物上面。

我們只求現像界的紛擾,不構成本體界的障礙即可。

意思就是說,你可以為了生存而遊戲,但你千萬不要當真

因此,活在人世上,為了生存,我們要為學日增,但我們知道這些學到的東西都是假的,是建立在當下
風水輪流轉的勢用上。

而為了求取真正的幸福,我們要為道日損,將現像界的紛擾排除,將現像界存而不論,由現像的折射反向還原
證成本體界的不動與殊聖


在現像界需要有「人格」,人格可以讓我們有存在感、自我感、驕傲感、突顯我們與眾不同的榮耀感、有個人特色
有演化上的兢爭力--這是一種「分化」的無可奈何快感

但在本體界,「人格」是一種偏執,是一種障礙,反而會妨礙我們感受到最「完整」的幸福。
---這是一種「渾然統體」的愉悅


同時是人,同時又要否定自己是人,這就是所謂
-----------「超凡入聖」的兩難。

----------------------------------------------------
反過來說,站在「人」的立場與角度,才有這些問題,而且想破頭也找不出解決方法的

而如果你已經讓自己不是人了,這些也就不是問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