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一直沒更新網誌,因為我到日本去旅行了。

許多文學家都靠旅行來刺激靈感,例如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就因為
在伊豆旅行了將近半年,寫出了曠世名作「伊豆舞孃」,至今讓人回味不己。

人是一種很敏感的精神存在體,只要有人可以表現出某種質感,另外一個人就能
捕捉得到,也因此,作者必需讓自己保持在一種時時能釋放高質感藝術的狀態,
才能讓讀者跟作者同步,去「感受」與「再現」同樣的心境。

話說上周我在台中科學博學館買了一個非常特別的科學玩具,是一個可以「複製」
各種形狀的外形捕捉器。



只要把臉靠上去,就能自動拓印出自己的臉型哦。 

我把自己的臉模型瞬間拓印下來時再看,第一印象是覺得拓印的好像。

而看久了之後,反而開始懷疑這個人並不是我。當我們把自己外化而
且分析之後,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其實不只是那個被外表所定義的「我
自己」


(這種透過「零件」的組合層次而呈現的藝術,被稱之為Pixtel Art  「像素藝術」,很有趣吧)

在拓印自己的臉孔之後,我深深的認為

人格與外表都不是靈魂該穿的衣服。

我們只是藉著外表取得演出的角色,接著再藉著人格來入戲。

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我們啊。


人格與心情都是時時在變換的,當心情轉變成某種狀態,我們就會想去旅行

不過人的心情是否一定會因為旅行而感到解套或疏緩慰藉呢?  其實也不儘然。

我們常常在舊地重遊的時候,一方面懷念起當初的這個地方,一方面其實也是懷念
起當初被這個地方所感動的自己,同樣的地方可以不斷再來,但同樣的心情卻是很
難重複的了,很多體驗,你跟我都一樣,一生只有一次。

12月23日-28日我到日本的北陸旅行六天,北陸基本上位於日本的中間,以名古屋作
為輻湊的中心點,而我們的行程主要是在名古屋的北邊並接近北海道,或許也就因此
日本人就稱之為「北陸」吧。

在這樣的冬季來到日本,終於有機會體驗所謂的「北國之雪」,我心裡充滿期待。

哲學家個性的人重視內在往外在投射後的主觀感受大於外在物質的客體觀察,因此
我的遊記不太會寫說什麼時間到了哪裡,哪裡有什麼東西值得看這類的內容,而比較
會是,為什麼我們在接觸這些外境之後,我們的內在會有這種感覺?

某方面來說,旅行是一種很好的「取樣」行程。身為作夢達人,透過旅行到各地搜集
素材,然後透過這些「印象與體驗」,在自己的內心淨土中「組合」與「再製」,便
能將 「旅行」歸為己有,只要記憶力還在,就成為了個人的「私藏」,日後可以不斷
的做「記憶的迴放」。

人不一定是會愈活愈長進哦,因此常常想起曾經發生的美好,對自己是有很大的激勵
作用。


日本機場的馬桶都是「免治」馬桶,除了能夠自動沖水洗屁屁以外,馬桶座一直是
保持微溫以避免絞冷筍,日本的衛生紙也比較輕薄容易分解,可以直接丢掉馬桶裡
而不會阻塞。




日本人很會創造一些名詞,例如:「宅男」、「熟女」、「豆知識」。

也很會改編中國的成語,例如「疑神疑鬼」變成「疑神暗鬼」。
(但其實日本的鬼是拿著狼牙棒的怪物,他們的「鬼」叫做「幽靈」)

許多我們自小熟知的名詞其實是日本人創造的,例如「生理」、「科學」、「哲學」
「數學」「社會」等我們習以為常的單詞,是日本人將中國古文中的單字作「有機合
成」後透過翻譯而流回至我國的。

我們一直認為是中國將文化傳播至日本,由日本發揚光大,實際上兩國一直也是互
相影響的,正如同這些「外來語」一樣,只要文化的美感與質感夠高,就愈能存活
下來,綿延永續。


像「一期一會」就是日本人發明的一個經典成語

我們今天的相會可能這一輩子只有一次,下次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見面,也可能不
再有見面的機會了,而既然是如此,我們怎麼可以不儘情的將真心顯露
於當下,好好的坦開心胸與眼前的人相處呢?


對於寫作文章的人,下一次再寫其實不會寫出同樣的東西,人這一種不斷往後演變
的意識流,不太可能再重新來過,閱讀的人也是一樣,此時此刻的閱讀心情,也很
難再有。

正如徐志摩的「偶然」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
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旅行也是如此

是心與境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希望我能為大家,「再現」這道互放的光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