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從進行這一連串人格系列的寫作後,關於人格的相關資料與訊息就會在有意與無意之
間開始累積,慢慢的變成自動化,意識的探針會在無意中捕捉人與人之間的微妙
互動及內心底蘊,於冥冥杳杳、恍恍惚惚之中,打開那玄之又玄的人性靈妙之門


「置心一處,無事不辨」意識一旦集中到某種程度,就會像是金鋼鑽石,可以穿透事物
綺麗多變的表層,探索到萬變表像中的不變本質,殊途同歸的根本結構。





7-11為什麼要裝那麼多日光燈,只因為人有向光性,會自動向光亮的地方靠近。



而我們人格中有一種特質就像這種向光性一樣,會不斷的提醒我們、暗示我們,催促我
們去完成某種行為,大家從出生來以其實也都一直被這種傾向不斷驅動著,只是因為實
在如同呼吸般自然,而渾然無所覺。

這種傾向就是----「合一」的人格傾向。

□為什麼愛情故事最讓人感到迷醉,因為男女有合一的傾向
□為什麼孔子的倫理觀念這麼符合人性,因為家人有合一的傾向
□為什麼人民會願意為了國家捨棄自已性命,因為國民有合一的傾向
□為什麼世界一家的觀念會讓人覺得最偉大最有格局,因為人類也有合一的傾向
□為什麼神話故事重視回歸,因為靈魂有與宇宙萬有合一的傾向
□為什麼宗教故事都有一個天堂與樂土,因為天堂也象徵著一種終極的回歸與合一

不過其實我們也知道,除了合一以外,我們也看到各種分離

是可以這樣去思考的,「分離是為了下一次的合一」

「小別是為了勝新婚」

「分化是為了做更有意義的聯結」

「故事的解構是為了建構更偉大的故事」

以前的人因為知識不多,可以因為受一個故事感動就捨棄生命
現代的人則因為懂得太多又看了太多故事,開始麻痺無感而喪失熱情

看過這麼多小說與漫畫、電影,會發現覺得大部份的故事都是在呼應「最終的合一」這個主題

看出這個根本結構的人有福了,那表示我們將以這個一為生命的置高點,睥睨流變後的萬殊

哈佛大學教授分析三萬份問卷得出一個報告,那就是人的基本欲望有十六種

分別是

自由、囤積、好奇、權力
獨立、歸屬、榮譽、家庭
性與愛、食物、友情、理想
平靜、報復、身份、體能活動

我們試著以「合一」為詮釋指標將這些欲望類別一一解構

自由: 相對於「合一」的無拘束感可以稱之為自由
      因此無合一即無自由,是相對概念

囤積:希望收集的東西更完整的「合一」

好奇:希望知道的東西更「完整」就更有知識興奮感的「合一」

權力:能控制一切、隨心所欲,統合多元的「合一」

獨立:從「合一」中解脫的存在感

歸屬:認同自已為團體一份子的「合一」

榮譽:以自己「合一」後的團體為榮的共鳴感

家庭:以家庭血親為單位的「合一」

性:以身體作為感受單位的「合一」,性交的外在形式也是一種「合一」

愛:以性別角色靈魂作為感受單位的「合一」

食物:以胃納食物作為「合一」的形式所產生的滿足感

理想:理想如果沒有「合一」「同心協力」的元素,似乎不能做理想

平靜:一是自洽自滿,沒有再追求什麼得到什麼的欲望驅力,可說是終極的「合一」

報復:因為別人破壞了我們的「合一」所以導致我們相對應產生的情結與「快感」

身份地位: 身處更靠近「合一」的階層,自然感到快樂

體能活動:生理機能完全的協調統一,也是另一種暢快的「合一」。


是的,我們就是要合一

只是我們的細胞、器官、身體有自已合一的嗜好、方式與傾向,而造成了各種型態
的「不那麼合一」。

不過我們何妨把這種不協調看成是一種不同生命單位追求「何一」的自我表現呢?

以一本的高度看這個萬殊,就會看出一種美。亂七八糟隊形的美。


一神教將神靈的權力統歸給上帝,是一種「合一」的表現

泛神論將宇宙本身便視為是神,不把人與神切割為對立的主體,也是一種「合一」

獨裁與民主也都是不同形式的「合一」

看出來了嗎,賽德克巴萊談的是「合一」,「那些年」說的也是「合一」

世界各國的神話故事分析下來,也都是在說「合一」

我認為,誰能把這合一的故事說的漂亮,誰就能有最多的信徒。


最終就是最始,結局已然底定,關鍵就在於如何舖陳。


親愛的各位讀者,永遠不要忘記「合一」是我等靈魂的最深盼望,它是引導我們
熱情湧出的最大來源。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天下享太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