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專科的時候,有一次不小心在教室撿到一封同學寫的信,看完發現寫的
真好,後來知道這封信真正的主人時,讓我大吃一驚,因為這位同學平常
表現出來的個性與信中筆觸所表現出來的人格特質截然不同,這封信讓我
發現原來這位同學還有另一面,一個我完全不能想像他也可以是這樣性格
的一面,如果不是這封信,我可能從此就錯認了這個人。

美國曾經做過一個研究,那就是他們發現如果部屬與長官溝通不良,那麼
以文字溝通會比面對面溝通更能達到打開僵局的效果。

以前讀研究所的時候,有同學跟指導教授發生誤會,而每次學生當面向教授解釋
時,教授就會激動,然後同學看到教授激動了就更不知如何措詞,於是愈描愈黑
,總是搞得雙方不歡而散。

後來我建議這名同學以寫長信的方式跟教授溝通,教授才終於有機會了解同學完整
想法與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最後得以解決雙方意見僵持不下的問題。

日本商業顧問之神「神田昌典」曾說:「如果把我身上所有的能力都剝奪,只能留
下一種能力,那我會選擇留下,駕馭文字的能力。」

其實,每個人的文字人格與實體人格是不太一樣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寫文章的時候,書寫主要的對像是自己,是一種內在的對話,就算是寫給別人
,也是一種在跟自己想像中別人的對話,在這樣的書寫環境中,書寫是獨立的,是
不受環境干擾的,不會因為對方的臨場反應或身份、地位、角色不同,而被影響了
自己原來該有的主見與認知。

「應如是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己經不斷的提醒我們,我們實在是太容易
受周遭的人事物與氛圍所影響的了,我們活在重重無盡的角色期待與框架中,搞到
後來其實我們真的會搞不清楚,到底什麼是我們真正想要的,什麼又是我們受到別
人影響才想要的。


更有趣的是,幾乎每個人都是在某種固定的框架中受教育與成長,例如國民小學教
育會灌輸許多特定的,帶有國家特色的倫理觀念思想,在家裡,也會受家族一代代
傳承下來的家族文化所制約,就算本人有意識的想擺脫框架,也會發現很難擺脫自
己,人這才發現原來自己也是框架所塑造而成的,如果不能翻天覆地的澄清許
多自己從出生到現在根深蒂固的預設觀念,那麼,自己還是活在被下了指令的預設
框架之中。

「想要大徹大悟,要先將自己的人格打散重組」,古代臨濟宗師父的教育法門,便是
採取了一系列破我執、法執、預設觀念的方法,讓徒弟得以重新看到自已、明白自己
是怎麼被建構起來的。

活在框架中不一定不好,但因為框架而受不必要的苦難卻不曉得要如何擺脫,那就
真的不妙了。

我在部落格上面寫了一堆文章,有時候我在網路上看到自己寫的文章時,會懷疑文
章的作者不是自己,可能是我變了,因此驚訝於當時寫作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也
可能是我的另一個次人格正在值班,因此對於另一時空次人格所寫的文章,感到無
法理解。

於是透過書寫,紀錄,我們可以看到千千萬萬個我,千千萬萬個矛盾,而我們總是
會被粗糙的形容詞或名詞給「思想強暴」,一些本來最真實但隱密幽微的內在聲音
,就這樣被表面意識的名詞認定給迷惑了。

真正要的是這個,卻被某種別人灌輸的觀念影響,而誤以為要的是那個,於是繞了
一大圈、走了許多冤枉路,像是鬼打牆般又回到了原點。

用了什麼樣的文字,什麼樣的形容詞,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後來我發現當使用的文字愈精密細膩,思考與邏輯就愈清淅,但我們有時候又要小
心這種清淅,因為清淅也是一種誤導,強自從渾沌的思緒中分割出來的片段思維,
常常在事後看來,也總是有所缺憾的。


寫文章是一種修行,我們藉由文字讓內在隱晦的念頭現形,這才有機會覺察它,也
才真正的能解決因為這些念頭所衍伸導致的各種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