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發現把人格理論分得那麼細其實也是沒辦法的事
有些關鍵概念沒辦法與其他的分類放在同一位階,也沒有排序可言
畢竟人格是一種有機整合的關係,硬是提出一套模型來約束它非常奇怪
正如同沒有人會批評我們作的夢正不正確一樣
人格就是這樣分析起來頭頭是道,但實際上還是一團糊糊的東西

主動與被動人格的二分我覺得是一種很重要的人格劃分

這樣的分類有助於我們去識別我們自己是否掉入到同樣patten的制約中
因此在這邊拿出來獨立檢視有其必要
首先當然主動的人與被動的人在舉止上有明顯不同
而且外在的表現舉止與內在的思考模式還成為一種完整對應的關係


依據我的觀察,通常主動型人格有以下特徵


●身體比較健康強壯(身體好的人,動起來比較輕鬆,因此傾向多動)


●相信事在人為(有愈多成功經驗就愈相信事在人為)


●相信自己願意的話就能夠影響別人(這種自信可不是每人都有)


●以往影響別人的經驗通常都得到不錯的回饋(行為因此得到鼓勵與後效強化)


●邏輯觀念比較強(如果不是認為做某些事比較有道理,通常就不會動了)


●情緒力道比較強烈(感性比理性更能觸發行動)


●父母提供較開明的教育(或者是父母是主動型人格而自然模仿之)


●能按步就班執行自訂計畫(相信自己能照著計畫走的人就會認真訂計畫)


●會監督別人有沒有按照計畫(自己做得到別人沒道理做不到)


●心胸比較廣大但也喜歡管人(主動的人可以走比較遠,因此家住海邊)


●比較懂得服務別人(講難聽一點就是管自己管得還不錯就覺得自己可以管別人)


●不喜歡被動型人格的「故步自封」


●代表句應該是「人生操之在我」「我家住海邊」

被動型人格特徵則如下
●身體通常比較虛弱(身體弱的人動起來比較累,當然是能免動就免動)


●曾經主動過但受到傷害,於是覺得被動比較好( 心理學的習得無助感)

●意志不夠堅定,(習慣被強迫去達成事情而沒辦法靠自我約束達成目標)


●腦筋比較僵化,不夠靈活,因此容易被困局困住(較容易被負面的自我暗示給制約)


●個性比較謹心慎微,顧好自己才會管別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心態在此產生作用)


●覺得世界對自己不友善,思考以防禦為主,不敢積極進取(趴著趴著較不會中槍)


●因為心力焦點都放在保護自己,導致精神都用在保護與偽裝上,而不能真正放手去實現心中夢想


●比較相信命運或業障等來自於外在的無形影響


●不喜歡主動型人格的「管東管西」

●代表句應該是「沒事別煩我」「相信不動如山,不相信侵略如火」


我一直在想,理論上大家當然都喜歡當個人生操之在我、有努力就能
豊收的主動型人格,但為什麼後來還是有一大堆人成為被動型人格呢?把命運的掌控權送給別人呢?

(如同員工把自由賣給老闆,被領導者把發言權送給領導者)

我想可能的原因如下:

◎人格有強勢就需要有與之配合的弱勢,如果有人強勢的很自然(生活中就是有
這種人,一說話別人就自動會聽,明明說話的邏輯也不是很合理,但大家就是會
聽,願意聽,肯聽愛聽) 能力又好,旁人就會自動交出主控權成為配角,自動以
被動姿態來配合主角。因此身旁太多主動型的強人就會讓自己自動弱化,畢竟當
有人什麼事都幫我們作好了,久而久之我們就會成為無能又被動的人。

話說前幾天我遇到一個媽媽,她說因為她太習慣服侍家人,結果到後來家中成員
從老到小都是一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德性,也沒有人想說給她投桃報李一下。

◎父母的教育若屬於權威控制型,兒女就會無法養成獨立自主個性, 長大
後也自然成為「被動的人」-而且因為從小就被教育內化了, 這樣的人
很難察覺為什麼今天自己是如此被動。

◎人生如果一直遇到挫折,且努力之後一直沒什麼好結果, 久而久之便開始相信
很多事都是註定好好的,既然命運都己註定何必強求,自然是 以不變應萬變才
是智慧。(太害怕失敗,只要不去主動的做就可以不用冒被當成笨蛋的風險)

◎單純只是因為懶,覺得不動比動還省力,想法也可能很簡單, 就只是不想多此
一舉。(或許也是無法自己建構出行動的意義,想像力比較弱一點)

◎通常是從小就命運坎坷, 因此會開始相信事情只要一發生都沒啥好事,既
然如此,一動不如一靜。不過如果生命過程太順利的人也可能發展出同樣人格

   反正什麼事都沒幹就得到好多,自然就一路這樣不幹下去。

◎有感受到被動的好處,例如看到主動後慘敗的案例, 或是發現主動的
結果最後沒有比被動好,還因此又累又被別人嫌。

◎厭惡風險,不去做就沒有失敗的風險,當然,也就不可能成功。而
他們寧願選擇不失敗就好,對成功沒有什麼太大的想像(一方面也是
因為沒什麼成功的經驗,因此導致他們也無法想像)


◎為了自我保護而使情緒敏感程度降低, 對很多事都選擇冷感以避免受傷害,
沒有熱情自然不想動,久而久之想動了也動不起來。

◎對有把握的事才敢動,對於沒把握的事就顯得沉默, 因此被動的人通常
也是比較缺乏自信的人。

◎個性比較靜,比較喜歡沉思,因為把行動的精力都用來思考了,自然就

   成為比較被動的理論型人格。

大家自我檢視,有沒有以上所列的特徵呢?


●從機率論的角度,我認為主動比被動成功的機率更高,因為就算是要中樂

透,也要先動身去買彩券才行,人生總是有機會抽到大獎,就怕你連彩券

都不敢買。

 

●從過程論的角度,主動人格也比被動人格快樂一些,雖然一樣是失敗,自己去迎接失

  敗跟被動導致失敗對一個人所產生的意義不同,前者叫做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愈戰

 愈勇,後者叫做命運的無奈摧殘。


 

當同樣的模式不斷重覆,一個人是否能識別出主被動人格對自己的影響就顯

得非常重要,能夠看出自己是因為什麼原因一路走來成為今天的自己,人

生的道路就會愈走愈寬闊

話說團長我當年第一次接觸神經語言學的書時,(這是由美國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所著,中國生產

力中心出版,書名叫做「喚醒心中的巨人」的書),我才注意到原來自己心中一直住著一個被綁

起來的巨人,後來看了愈來愈多的書,透過書中的方法漸漸摸索到成功之道也感受到成功所帶給我

的高峰經驗,我才慢慢開始蛻變,成為一個自己以前不敢想像會變成這樣的人。


小時候一直被某種莫明其妙的限制性信念給束縛了,忘記自己其實有主動選擇人生方向的主控權

,化被動為主動的思路歷程就是一種人生逆轉勝的故事歷程,被動雖然也不錯,但只有在休息時

可以這樣,平常最好應該是主動比較好,就如同佈施背後代表的意義是豊盛,主動背後表現出來

的意義是


我們相信當下的自己正是如此的堅強、美好與自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