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鼓勵大家寫自傳,因為這樣我就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而且還是

在不用親身經驗的情況下,就可以直接吸收對方的心得與教訓。

 

而寫自傳是有講究的,在不對的時間寫,會寫出奇怪的回憶,太早寫,

如果文筆不好會詞不達意,但太晚寫,則是當下最深刻的觸動常常

已經忘記,就算文筆再好,也已經遺失了那個當下的切身感受。


 

人不見得是一直在學習成長的,也總是不斷在退步且退化的。


寫自傳其實會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人有時候實在是不記得自已五歲以

前發生了什麼事,科學家的說法是,人們的大腦細胞在五歲左右才算是真正

的發展成熟,因此在還沒發展成熟之前的記憶,是很容易流失的,這個說法

我還蠻能接受的,因為老實說,我實在也回想不太起來,到底我五歲以前都

在幹什麼?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嬰兒實在是太無聊,整天就是吃奶睡覺,所以也就沒什麼

好記的,也或者是當時的嬰兒時期還不會使用語言,使用的是另一種非語言

的思考模式,導致現在己經適應語言思維模式的我,無法回想起那段「無法

描述」的日子。

教育心理學與生物演化學都頻繁引用一個大師的理論,也就是皮亞杰的發生

認識論,他認為人類認識事物會先有一個基模,然後經過生活的歷練之後對

這個基模作不斷的調適與同化,便慢慢的構成一個人的思考模式。


       
一個人的思考愈到後期,就會以思考成熟時的心境回頭來回憶以前曾經

發生的事,這就會形成一個問題,事前的記憶會因為事後心理為了使過程「

合理化」而遭到扭曲,於是人們所以為之前的記憶,其實就會與現在的認知

脫離不了關係。


寫自傳的人,必需要注意到這一點,否則很可能只是寫出現在的「回憶史」

,而不是過去事情發生時真正的心境。


我想,這種功力如果練的好,搞不好投胎以前的記憶都可以呼喚出來。

以前曾經在作夢時回到過去,發現往事歷歷在目而逼真的讓人心驚,這才察

覺到人實在是健忘的,沒有某種適當召喚這些記憶的技巧,很可能只是攪亂

一池春水,反而使得過去的記憶被現在的認知給扭曲了。


       
從前的童年是貧窮而刻苦的,但也因為物質生活的缺乏,使得心靈生活

充滿了情趣,但這樣想或許也是一種扭曲,因為很可能是童年基本上不自由

且過得苦,所以我們對於那段期間所發生的樂事,才會記得如此的深刻而清

楚。

這幾天我也一直在思考所謂時空結構的縫隙,我發現時間的幻象營造得非常

巧妙,我們知道有過去才有現在,而有現在才有未來,哲學家海德格就說--

「為何總是存在,而不更是虛無」,他覺得現在是過去的開展,而未來則是

現在的捲屈,因此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夠徹見當下的實相,其實也就等於同時

看見那被展開的與還未被開展的。


所謂禪定的極致,或許也就是在這種深入當下的努力,從相對時間流的幻象

中,去找到那絕對的不動本體。


而我現在做回憶的紀錄這件事,其實也是一樣透過自我過往的反思,而達到

相同目的的啟發。


       
什麼是所謂的真實,我認為很像是印象派的畫風,當你遠遠的看會覺得

可以看清是什麼東西,你也覺得這東西真的存在,但是當你靠近一看,你其

實會發現這所有看到的一切,只是由一些不規則的點所排列出來的星羅棋布

,如同物質被一路分析後發現幾乎都是中空一樣,我們心中所認定的真相,

也將因為我們認知的工具與方式,而出現截然不同的變化。


而這樣,寫自傳的宗旨就不只是溫故而知新,而是能徹見過現末三相,直達

宇宙本質之渾然統體之天人合一的自我修為最高境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