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界上很多的糾紛,都是起源於人們喜歡把本來不相干的事情牽扯在一起。

例如一個行善積德的人,如果不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那麼本來就應該會得病,
行善積德與他是否能壽終正寢、無疾兩終是兩回事。

此外,做好事得好報與做壞事得報應其實也是兩回事,因為救一個人之後不代表
這個人就有資格去殺一個人,因果法則應該也不是這麼簡單的算數。

人類的思考邏輯中,總是會習慣把許多不相關的事物硬扯在一起,尤其是所
謂名嘴們的評論。

最近的職棒假球案,許多號稱熱愛棒球的網友總是能夸夸其談,並聲稱打球居然
作弊,以後再也不到球場看球了。

不過,這些人自己平常在談論考試作弊的問題時,倒常常認為作弊無傷大雅,反正
也就只是應付考試嘛。

這就是所謂道德判斷上的認知不協調、內在不一致。

而且老實說,有球員打假球與球迷到球場支持棒球是兩回事,怎麼說呢?

因為球迷去球場看球這件事,會因為認知與解讀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意義

認真打球不放水的球員會想,在目前這種情況下,球迷還願意支持我們,我們以後
不能讓球迷失望。

而那些打假球的球員,也不見得因為沒球迷來看球就收斂,就會因此反省說「因為
我們打假球,所以球迷才不來看」,他們反而會覺得門票的收入不夠,打假球賺的
錢比較多,那還是打假球好了,反正這些球迷也只是偶而想到才來關心一下棒球而
己,都為球迷著想會餓死自己,球迷只看到球場上自己打出好成積的樣子,才不會
關心自己私底下練球的辛苦與球員可以打球的年限其實不長的現實面咧。

球迷宣稱自已關心,不代表真的關心啊,真正作出行動的人少之又少。

因此關鍵不在懲罰與獎賞,而在於認知。

錯誤歸因加上一廂情願的猜想,就讓事情的惡性循環變得更嚴重。


此外常見的過度推論與混洧命題還有如下幾種:

●發生天災與人福,就解讀為政府領導人的德行不夠、能力有問題
●不管是金融風暴或世界經濟不景氣造成人民生活困難,到後來都會變成政府的執政
 效能有問題
●小孩子自已做壞事,就硬要扯到大人的教育手段是不是出問題
●職棒選手打假球,就說是因為整個職棒的環境與薪水不夠,球員不得己只好挺而走險
●學生考不到理想的學校,就是學生智商或努力有問題,倒很少研究考試評鑑的公平性
●一個團體裡面一定什麼人都有,但某人出了名或犯了罪,卻都一定打擊到這團體的形象
●宗教的教主或領導人一定是一個有著完美人格的聖人,想必平常不大便也不挖鼻屎
●只要當了師父或老師,人格上的問題與錯誤都會被習慣忽略,但如果被抓包,又變成
 罪大惡極,不可饒恕,但實際上這個人一直是這個人,只是身份變化了而己。
   因此一開始就不該縱容,而發現了後也沒必要大驚小怪。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感論」中提到,人們對一件事的道德判斷,常常是自相矛盾而且
前後不一致的。

舉例如下:
●有二個人都做了殺人的動作,一個是受害者有被殺死,一個則僥倖生存,但刑責就完
 全不同,人們的觀感也完全不同。

●一個人從窗戶任意投擲一顆石頭到街上,如果沒打到人,那這個人就只是愛玩、調皮
 漫不經心,但若這顆石頭打死了人,那人們就覺得這個人太惡毒,怎麼可以做這種
 危險動作。

●人們愛看失戀的悲劇故事,但卻不愛看殘障的悲劇故事,但是失戀明明就只是想得的
 得不到,但殘障卻是己有的被奪走,人們反而總覺得失戀比較可憐比較淒美。

●有的人因為覺得生命是苦的,就希望大家也一起這麼覺得,最好大家都不要娛樂,要
  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救濟苦難上面,但問題來了,當每個人都這麼想,這世界反而更
  灰暗了,生活中一定要總是這麼充滿苦難嗎?。

●當自己受苦的時候,每個人都希望最好別人這時候也跟自己一樣受苦,但當自己快樂
  時,則又希望大家與自己一樣快樂了。

●人們樂於錦上添花,而不樂於雪中送炭,決定前者行為的因素是迫求完美,決定後者
  行為的因素卻是施捨憐憫,兩者的道德判斷是不在同一個基礎與心態上的,而一般人
  卻總是將兩者相提並論。

●人們看到一個美人舉止緩慢優雅,說話輕聲細語,便覺得此人的教養實為可貴,但若
  一外貌醜陋之人表現出楚楚可憐、舉止細膩緩慢、說話弱不禁風,我們倒覺得此人是
  裝腔作勢,搞不清楚狀況了。

綜上所述

人們對於道德上的判斷,往往把將善與美摻雜在一起。一件事如果沒有達到某種美學
的高度與形式,人們就會習慣不承認此真善事物的價值。


一件事乍看大家在談論是善或不善,其實是在談美或不美

能發現自己的這種傾向而加以避免的人,我會說,此人的判斷能力也就不會太差勁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