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我不得不逼自己驕傲起來

因為不這樣做,實力無法提昇

怎麼說呢?

我最近似乎慢慢觀察出一些所謂「成功」人士的心態

當然,這裡所定義的成功,不是世俗上一般認定的功成名就、榮華富貴

而是一種實現自己夢想且築夢踏實的能力。

在教育心理學中,有所謂的自証預言效應

這是一個蠻有名的研究,即將學生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研究者告訴上課的老師說
實驗組的學生都是資優生,天份與智商都很高,而對照組的學生則是一般學生,資
質皆屬普通,當然,事實上這兩組是沒有差別的,研究者想要了解的是,當老師知
道自己所教的學生有不同的資質時,是否在教學上會有差別,對於學生的態度是否
也會跟著不同,而學生的學習成效,是否也會因此有所差異。

後來研究結果發現,被宣稱是資優生的實驗組,成績顯著比對照組還高,而且高出
相當的幅度。

我在想,這應該是一種雙重暗示所造成的效果,第一重的暗示是對老師,老師被暗
示實驗組的資質比較好之後,就無形中採取了得英才而教之的教育態度與心智模式
,而實驗組的學生又在面對老師這樣的態度後,無形中也被暗示,配合著老師的律
動,與老師互動頻率共振的結果,便促成了成積的明顯進步。

這樣的雙重暗示,我認為,用在每個人自已身上也能夠成功,問題是,我們要怎麼
「騙過自己」,是其中的關鍵所在。

「當你羨慕別人,你就是在否定自己」

而沒有自信的人,就無法活在當下,他不能以這個莊嚴華美的自已為榮,去感受此時
此刻的殊聖,同樣的,召喚身上所有潛力的發動機,也就無法啟動了。

我們知道,每個人其實是多重微人格的組合意志,這也告訴了我們,我們不見得每一
刻都是我們所熟悉的我們,只是每一個輪班的小我,都以為自己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而
已,從這個角度來切入,我們必需了解這個微人格彼此不了解的現像,來完成自我欺
騙與自我暗示的效果。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微人格模型都是有自已「獨立」人格的人格模型,為什
麼會變成這樣呢,因為為了要適應不同的環境,身體必需發展出一套快速反應機制,
也即是說,這個快速反應機制必需是一個即傳即用的人格模型,如鷹派有鷹派的經典
微人格,鴿派有鴿派的經典微人格,而整體人格是由這些獨立人格所組合而成的,以
完成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快速反應機制。

因此,一個人要強,不只是讓自己「整個」人格變強,而是所有不同「應用」的微人
格都要訓練,都要讓他們強,也即可以「金剛怒目、也能菩薩垂眉」,但有人會問,
同時訓練個性相反的微人格不就互相抵銷,互相矛盾了嗎?

其實不是的,因為在「應用」的層次上,就勢必要有相反相生的序列結構,乍看是
相反且抵銷的微人格,會因為位階與配置的順序不同,而得到整合,得到解銷矛盾
的統合。

成功最重要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自信,也就是,相信自己有做得到的能力與機會,前
者是主觀的,後者則是客觀的,有能力不見得會成功,有機會也不見得就準備好了,
但從長時間的時間流來看,有押寶遲早都會中大獎。

而這個「自信」就是所謂的1,有了這個1,我們要對它做負面的自卑處理,或作強化
的自大調校,才開始有了依據,也才開始決定了日後行為與表現的基礎。

今天我們假設有一個人各種條件都不錯,但因為某種壞習慣而使得人生出現一個大漏洞
,例如有的人是沉迷於賭博,有的人沉迷於食欲,或是沒有意義的自我抒解,當他察覺
自已有這個漏洞的時候,他當然也意識到自己要改變,而相信自己是否能做到的能力,
正決定了他能否堅持到最後的最大基礎。

試想,假設有一個人吸毒,他也想戒毒,他雖然對自己宣告說從今以後不吸了,但他其
實沒有這份自信,他私下認為其實自己沒有能力做得到,因為好像很多人也做不到,那
麼與其戒了再犯,不如不用堅持的那麼辛苦,所以,防線很快就崩潰了。

有一個流浪漢撿到一個典雅的花瓶,於是將花瓶帶回家洗一洗放在桌子上,結果他發現
桌子的髒亂與這美麗的花瓶很不搭,便開始整理桌子,桌子打點乾淨之後,又發現客廳
的擺設與桌子相比太過混亂,便索性將客廰也一起整理起來,直到最後,整棟房子都跟
著煥然一新。

最後他朝著鏡子一看,自己依然是一副不長進的窮酸樣,於是他受到自己這一連串反應
與作為的正面激勵,從此改頭換面、君子豹變,成為一個與讓親人與朋友都刮目相看的
人。

很多人其實不知道,很多人表面上條件很好,但都有自已的罩門與自卑的部份,而這種
自卑與沒有自信會隨著不同的時間、狀態與人格而時隱時現,因此戒毒的人在有能量的
時候當然可以宣稱自己有「意志力」能夠克服誘惑,問題就在於,人類不可能維持在每
一時刻都有這種自信與意志力,一旦體內王位輪值到那個沒魄力沒智慧的差勁獨立人格
時,整個馬其諾防線就兵敗如山倒了。

方法於是有兩種,一種是讓正常人格可以持久一點,例如靠近好人來讓自己近朱者赤,
以讓優秀的微人格願意留在自己的身上久一點。

但物極必反,讓單一獨立微人格在身上維持太久,一個人是會不習慣的,這與腦神經
依週期與部份放電循環的現像也不吻合,最後又回到所謂的「木桶理論上」,也即木桶
能汲水的高度決定於最短的那塊木片上,一個人的成就最後還是決定在那個最差勁的微
人格上面。



沒辦法,我們還是要來處理這塊骯髒且我們最不想處理的部份,這個部份就如同流浪漢
手中的花瓶,決定了一個人實現夢想的關鍵。

大道癈,有仁義,本體一旦落入了現像的應用,人類一旦「為了」要「適應」環境,
一旦有善與惡微人格的差異,就構成了物極必反、相反相生的必然循環。

人們有行動是建立在情緒與意志上,而情緒又建立在不平衡的情感波動上,不平衡的情感
波動則是建立在對不同環境與事物有差別對待的感受上,當地面有高有低,才促成了情緒之
水的流動。而這種不平衡正是衝動的起源,好的微人格利用之則經世濟民,壞的微人格
利用之則毀天滅地。

因此照這樣推估下來,活在當下、喜歡每個迎面而來的感受時刻而不刻意選擇自己的偏
好,將使所有的感受維持愉悅而扁平,讓自己無法製造出上下相對落差的二值化情緒波動
,同時也不讓自已因為有偏好而製造出前後苦樂的對比落差,終於才有機會慢慢解開這道
死結。

本來覺得是心理分析,到後來發現原來是數位邏輯。

「因無所住,而生其心」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平靜而愉悅的如如不動,正是解開死結的最佳解答,據說涅槃的寂靜之樂最為持久,我想
,這從數學函式可以証明。

(我又寫了一篇很玄的文章了…=_=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