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為燥君」這句話是老子說的

老子的智慧一直被認為是玄之又玄、無法捉摸

因此孔子才會形容老子就像龍一樣,神龍見首不見尾,是個無法測量的高人。

其實老子在當時是管理圖書館的館員,這表示他看了很多書。
孫中山、毛澤東、馬克斯等等近代影響歷史的重要人物
他們生命中有大部份的時間都泡在圖書館裡,這才讓他們量變造成質變,成為
一個有想法的人,而他們也因此取精用弘、言之有物。

而一個人一旦言之有物,說的話就會有說服力,人們很自然的就想信服他。

「自古神仙多讀書」,歷史上不管是公候將相還是修行有成的人,讀書人都還是
佔多數比例的,只有少數如「六祖慧能」,不用透過讀書便能直接契入本體,但
那畢竟還是少數。

我們凡夫俗子還是多看一些書比較保險。


或許應該這麼說才對,我們看書等於吸收了很多不同角度的觀點,而這些不同角度的論
述也很可能會因為目的的不同而互相抵銷,使我們因為接收矛盾的訊息而感到困
擾,但若我們將這些意見以不同的層次作階層的排列,使其列入我們不同的應用模組,
經過「正反合」的辯証與「雙向否定」的處理後,讀愈多書愈有助於我們以更宏觀、
更恢宏、更具彈性的視野來認知這個世界。

(當然囉,前提是不要有太強烈的主觀意識,否則永遠只是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別人
的寶貴智慧都沒有吸收)

說到這裡,我發現我又離題了,今天的題目好像是在講沉默與說服力的關係,結果我的
意識流一發不可收拾,於是又變成這個樣子。

-----------------------------------------------------------------------------------------------------------

「靜為燥君」的意思簡單說來,就是「沉默的人是燥動多言者的掌控者」,我
們想想看就知道了,通常有所求於對方的人,才會頻頻向對方發言,而先說話的
人就先透露了自己的意圖,對方也就可以見機行事。

「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先動」  後發制人通常才會是贏家。

商場上議價時也是一樣,真正會議價的人絕對不會先報出自已想要的價碼,舉例而
言,如果我們是賣方,我們希望自己手上的商品可以賣一萬,那麼我們如果一開口
便亮底牌,對方一定會先殺半價,經過討價還價之後,最後成交的金額通常是我
方加對方第一次出價的平均,也就是七千五。

但是如果對方先出價就不一樣了,假設對方價格是出五千,我們就可以開一萬五,我
們必需將允許對方殺價的空間預留出來,最後對方覺得殺了很多、心滿意足,但其實
這剛好是我們希望的價錢。

心理學也支持這種說法,首先人們相信沉著穩重的人,保持沉默最後才說話的人
,說的話會讓人覺得更可以信賴,而話很多的人,人們會在潛意識覺得這個人似乎
一直想要証明什麼、表現什麼、辯解什麼,於是會出現一種想要否定此人的內在
聲音,一種無來由的挑剔意識。

而且沉默是對付批評最好的辦法,怎麼說呢?

永遠不要讓批評者確認他的批評對你產生什麼影響,不管是正面或是負面,
批評是一種對「過去」所發生的事所做的負面反應,於事無補因此不值一駁,如果這
個人是真心想要幫助你才批評你,那他會自己主動提供中肯而值得參考的意見,但如
果對方只是一昧批評,那根本不需要回應,因為回應也沒用,只是會讓他想出更多的
觀點來批評你,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所以當老闆的人注意聽了,要能控制部下,就必需要了解「沉默」的力量,不說明、
不主動、保持神秘感,讓部下搞不清楚你到底在想什麼。

(如果你是研究生,搞不好你的老闆都是這樣在控制你,他們可能不曉得「靜為燥君」
的原理,只是他們在多年的領導經驗中,將這種訣竅內隱而不自知)



「先亮底牌的人,準備等著輸」  誠哉斯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