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術界最令人詬病與爭議之處,就是有時論文的貢獻者與掛名者名實不相符,一般而言名實不相符會有以
下幾種情況

●真正作實驗與研究的人,掛名的順序排在其他不相關人等後面
●快要畢業的同學,會被要求將畢業論文投稿,實際受益人則是老闆或學弟妹不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有的老闆只是提出一些建議,大部份的苦力都是學生作,結果居然是掛名第一作者
●大家為了滿足畢業點數,只要有人投稿,就拼命外掛,結果一篇研討會論文掛了五六個作者
●買珍珠奶茶與跑腿買便當不曉得為什麼,也會變成研究貢獻

以前的研究生在畢業前,常常會接到這種投稿登出才能畢業的燙手山竽,搞死一堆人,不過我覺得現在的
老闆應該比較不敢作這種事,因為學生萬一抄到別人的論文,恐怕受害的會是自己。

而且有時登出來才會被發現是抄襲,風險其實很大,這也告訴我們儘管地位不同,上下之間還是要有一
定的份際與互相尊重,才能可長可久。

話說回來,學術界也很小,東西是不是自己寫的,其實別人也都心知肚明,為何還要玩這種打腫臉充胖
子、自欺欺人的遊戲,實在是匪夷所思。

在教育心理學中,把家長與小孩的教養關係分成四種,這其實也有點雷同於研究裡這種學生認養制度,
分別是溫和開明、嚴格專制、溫和專制及
嚴格開明


溫和開明
:簡單來說就是對學生很好,給學生很大的自由度,對學生的要求則比較少

嚴格專制
:對學生很嚴格,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學生,比較沒有同理心,是獨裁的,己所欲、
施於人、雖然很認真的要求學生,但卻不會花時間去關心學生的真正需求與人格特質。

溫和專制
:為了節省自己的時間,平常根本是放牛吃草,可是到了緊要關頭,發現學生的
畢業
論文上面會出現的自己的名字,才突然又專制了起來,這種老闆最恐佈,防不勝防。

嚴格開明:對學生很嚴格,但也給學生很大的自由度,讓學生知道自己為什麼需要這樣
被要
求,也能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作研究訓練的意義。

大體來說,嚴格開明被認為是最能讓學生學到最多東西的教養方式,畢竟人有時候是蠻被動的,有時需
要被要求做一些自己本來就覺得該做,但一直沒有動力去做的事,例如考英文檢定這種要求,雖然辛苦
了一些,但畢業後受益無窮,因此有人願意逼我們成長,其實也是一種幸福。

其實最有爭議的我覺得是嚴格而專制的教導方式,有許多老闆相信只要對自己好的,一定對學生好,因
此對學生作了許多不符合學生個人特質的要求,我們站在教學的觀點當然可以說,是學生自己要進來這
研究所的,是學生自己要來選我當指導教授的,當然要以老師的訓練方式為主,只是這樣的結果常常造
成學生最後滿足條件畢業了,也受到了訓練,但這些訓練以後根本派不上用場,學生也不想用,畢竟這
不符合其個人風格,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是浪費彼此時間的。

而為什麼溫和又專制的反而沒那麼有爭議呢?因為這種教授比較不多,畢竟要這樣突然出爾反爾且前後不
一致,沒有怪到某種程度還不行。

而溫和開明的方式其實對學生而言有時反而不好,對於自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學生而言,這種自由放
任的方式是最好的,但對於需要被要求才會學習的學生而言,放任最後就會變成放牛吃草,學生也不太
會尊敬放任的老師,說好聽一點是給學生自由的空間,說難聽一點其實是不想花時間在學生身上,而人
都是敏感的,這小小的差異,我們都感覺得出來。

最後我想說的是,很多事都是互相的,上級如果能幫下屬節省時間,下屬就會幫上級增加效能,而下屬
如果對自己要求很高,上級其實也會對其照顧有加,雙方如果有一定默契的話,便能截長補短、資源分享、
諦造共榮雙贏的和諧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