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知道為什麼?看了愈多的書,愈覺得理論的僵化與飽受限制,
那種感覺就像是,好像老早己經隱約知道了方向,結果照著明
確的地圖前進之後,反而終歸迷途。


於是慢慢有一種感覺,若可將主觀弱化、弱化、不斷的弱化,
似能使內心虛無,使那該浮現的浮現、該發聲的發聲,有個東
西在體內會自動覺醒,我們只是要學會放手。

把不是自已的倒了出來,使自己成為容器,容器沒有主觀,但如實反
應造形,讓事物自已浮現、自己說話,心靈的雷達一發出,全像式的
實相終歸展現。

說是感應可能也不那麼純粹,對於知識份子而言,所謂直覺背後的形
成基礎,可能也已是結晶化、歸納後的知識,只是我們硬將它稱之為
直覺罷了。

事情當初到底是怎麼解決的呢?仔細一想,好像也不是經過什麼詳細
的規畫,或是製訂了某種預定的藍圖,就這樣大事底定,世事變化的
無常正與解決方法的無常匹配,因此與其說我們透過知識解決了什麼
問題,還不如說是知識透過我們製造又解決了什麼問題。

苦心積慮,百思不得其解的那個晚上,最後靈感終於併發的黃金一刻
,都不在計畫之中,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下苦功,然後等待,等
待某種東西的自已到來。

要形容聰明很容易,但形容智慧總難一語中的,智慧這種東西,求之不
可得卻又不請自來。

我們追求目標,因此算計著世界,而世界也因為我們的算計,因而算計
到我們。

算計清楚了,去做了,做完了,得到了

這不斷前進的巨輪,一開始到底是誰先推動的?



應該一開始就不該急著去預期什麼

因為我們還真的會達成我們盼望的目的

關鍵的問題在於

我們不是真的了解那個會盼望達成某個目的的自已


為什麼我們毫不懷疑的要和自已的身份認同?


一開始在深沉幽微的心靈深處就迷惘了,隨著時間的箭頭一往無前
於是真知灼見的原點,也就離我們愈來愈遠。



我愛偏見、偏見愛我 ; 自証預言、各証其真 ;

 自行其是、天地懸隔。欲辯忘語、欲語忘言。

-------------------------------------------------------------------------------------------

突發奇想,寫了這麼一段
抽象而顯得有點語焉不詳

或許這樣也好

那說不出口的
講不清楚的

表達比較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