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冒的時候,有一種感覺最糟,就是沒有精神做任何事,但又不會沒有精神到可以
真正放鬆休息的程度。這種不上不下、進退兩難的狀態,正是感冒最討人厭的地方。

我們的人生如果也一直處於這種「感冒」狀態的話,那還過的真是悲哀,不過為什
麼會特別提到這個議題,實在也是因為我們實在很容易莫明其妙的就進入這種食之
無味,棄之可惜的生活模式,遇到有趣的事,一開始新鮮感十足,久而久之,就莫
明感到厭倦,遇到有趣的人,一開始十分投機,久而久之,又覺得意興索然,是什
麼原因造成這種生活的「停滯」呢?又有什麼方式可以帶領我們離開這種「雞肋」狀
態呢?這兩個問題都很重要,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苟日新、日日新,每天都能過著積
極充實而又充滿新鮮感的生活。

有些細微的心理狀態,如果仔細去尋思背後所構成的原因,常常會發現背後有非常奧
妙的結構存在,很多傑出的人有一種特性,就是他們很會唸書也很會玩,感覺就像是
他們利用物極必反的心理效應,來使他們可以利用精神反彈的特性瞬間反轉對立的兩
端,這種人真的是明智的,他們了解內心深層的心理架構,還利用這種心理特性在對
的時間做對的事,這種技能發展到極致就是時間管理,再發展的更徹底,就是腦波管
理,腦波管理是目前很熱門的一個顯學,一個想要在短時間完成許多事的有志者,都
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內涵。

人腦的腦波狀態一般來說有三種,第一種是半夢半醒之間的阿法波(符號打不出來,
只好用中文表達)在這種狀況下人能同時思考、也能決定是否擷取無意識所洶湧而出
的內容,而第二種則是貝他波,是一般人在醒時,為處理日常事務時所需專注行事的
腦波狀態,比較偏重邏輯思考,但視野比較狹窄,第三種為迦瑪波狀態,是腦袋在執
行磁碟重組、消化聯結己知與未知知識的工作狀態,人們在第一種狀態時,能同時
得到右腦無意識的大量直觀聯想資料,又能同時執行左腦的平行思考,因此感受力、
吸收力、創造力都處於最顛峰的狀態,特異功能也是這個時候開發效果最好。

大家應該有一種感覺,常常作夢時的情節有時就算不戲劇化,我們還是會沉浸在夢境
的氛圍中,並且容易感動莫名,一個人如果無法追求到外在夠強烈的刺激,其實他可
以尋求內在更敏感的反應,最後達到的效果都是一樣的,就如「智慧不在經驗之豊富
,而在於對經驗領悟的程度。」學生如果準備好了,老師就會出現、於是重點在於我
們要怎麼讓自己維持最佳的學習狀態。

記得以前在唸大學的時候,很多同學在一二年級會很認真的玩,參加社團、舉辦活動
以充份的熱情去體驗那活力四溢的青春無悔,而後來,這些早期有認真玩的同學,最
後的成就反而又比較高,他們好像漸漸發現,玩樂有盡頭,當玩樂的體驗極度擴張過
後,反而會開始自然出現收斂的過程,這個收縮的過程,讓他們自然意識到該做些什
麼了,不該就這樣一直玩下去了,而且他們也發現,做一些該做的事、也慢慢出現好
玩有趣的成份,從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的心理學角度來看,我們要先滿足前一階段的需
求,例如先得到生理與安全感的滿足,才會開始注重心理與美感的滿足,貧者因書而
富、富者因書而貴背後便隱含此理,我們如果在前一階段沒辦法得到充份的滿足,將
會形成下一階段的阻礙,艾利克森的人生八大心理危機論,也是這樣告訴我們,單親
家庭缺乏同性家屬照顧的小孩,常常會變成同性戀,因為他們日後會在朋友身上,找
尋童年所沒有得到的親子補償,壓抑的高中生到了大學,會變成極度追求玩樂的瘋狂
玩家,背後也有同樣的心理機制存在。


讀國文讀到煩,正是可以開始算數學的時候,極度使用數理邏輯的左腦過後,正是發
揮直觀視覺右腦的最佳時刻,懂得我們大腦這種反轉平衡的工作特性,將讓我們容易
掌握在做不同事務的顛峰狀態,才能真正的作到事半功倍。

不知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在喧鬧的舞廳中,反而常常才能思索一些孤獨而深刻的事,
而在四下無人的單獨時刻,又總是興起一份想與人群接觸的渴望,據說真正的安靜不是
萬籟俱寂、鴉雀無聲,而是在極度熱鬧、萬分吵雜的喧囂中,一種凝然不動的沉靜。

人如果刻意想睡著,就愈是睡不著,因為刻意睡著會使人身上的正交感神經感到興奮,
而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是會互相壓抑的,也就是說,我們讓交感神經從靜寂中自然的
隱去,副交感神經才會慢慢的現形,每個人身上猶如一體兩面的雙星奇緣,進行著我們
難以察覺的神秘交接。

因此為什麼說,想要改變自己要從自已本身最大的優點開刀,想要滿足欲望,要先從無
欲做起,想要改變自己、去跟最討厭的人學習、想要刺激創意,去看平常不會想看的書
、想知道什麼是溫柔,先了解什麼叫潑辣、想知道什麼是善良,有必要了解何者為罪惡。

(話說回來,要自由操作反轉程序,要謹慎注意的是,當我們陷入某種極度對立的感受
情境中,容易沉浸在特定的狀態中無法抽身,例如玩樂如果食髓知味、進入百試不厭的
上癮狀態,便無法製造對立反轉的效果了,想要從黑暗中找尋光明,前提還是要能抵抗
黑洞的吸引力啊。)

催眠師要催眠對像,會先驚嚇對方,讓對方意識先極度的興奮,再順勢讓其慢慢進入
沉寂的睡眠之中。

戰爭要獲得勝利,要先示之以弱,才能誘敵深入,伺機殲敵。

功夫大師要打敗對方,不是先前進、而是後退,要將對方推的更遠,不是全力
推擊,而是先拉入再推出。

我們內在的心理機制似乎也是如此運作的


於是




「唯有自由掌控內在的黑白兩面,方能創造外在的彩色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