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人說:「人們的互動關係就是一個在影響對方的過程」,小從推銷員影響客戶的需求動機,大至
我們希望影響家人、朋友或情人對我們的行為,而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我們到底如何有效的影
響對方,或者更精確的說,我們究竟如何讓對方照著我們想要的意思來作,而又使對方覺得是自
然的,不刻意的,而且是樂意而愉悅的。

一般的說法都是,我們要先了解對方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才有辨法對對方作出能影響對方的有效
行動,因此市場上有許多工具教我們如何去了解一個人,例如星座、命理、心理測驗、姿勢與表
情說話分析,不過這些工具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搜集到足夠的參考資訊,每個人的表現還常常
不一致,要真正了解一個人說起來還真不是三天五天,更何況一開始就以錯誤的認知,錯誤的工
具、短暫的時間下,就想要了解一個人呢?

有人這時候就會選擇別的進路,也就是,其實我們也沒有必要了解別人,只要強力推銷自己的想
法就可以了,這時候有自信的人與沒自信的分野,主動性的人與被動性的差別,就可以從這裡看
出極大的差異,反過來說,由於沒自信的人其實自己也不了解自己,才導致沒有自信(當然,這是
指此人的某方面領域而言,例如有人在英文方面極有自信,有人在數學方面則一翹不通,此時他
在數學方面即是沒自信的,許多人在人生的不同領域有非常不對稱的發展,才有機會造成他的需
求與缺憾,而這也才是其他人可以使得上力,能影響他的地方,說穿了,是一個改變此人想法的
突破口。)

因為沒自信、沒主見的人本身的結構連自己都懷疑,因此他的結構就會被有自信有主見的人打破
而被重新塑造,以致於他心裡產生兩個派典,一方面覺得好像自己某種原初的想法才是對的,
一方面也覺得別人的說法更有道理,而這種疑惑便成他長久以來的懸念,他用別人的典範來定義
自己,因此他在某方面形成與自已其他方面不同的次人格,人格無法統整的最後,便成為左右為
難,裡外不是人,以致於面對挑戰與選擇,瞻前顧後、左支右絀而無法提出有決斷性的魄力與行
動。

於是自信成為一切成功來源的基礎,然而我們的自信不是自己說有就有的,它有一個長期培養與
建立的過程,說起來這個世界,誰掌握知識,誰就支配權力,只要在有些知識是我們知道,而別
人不知道的情形下,但是有時候很奇怪,當有人理直氣壯的堅持他的偏見,彷彿就會讓人覺得好
像他說的才是對的,知識的力量與偏見的力量一樣強大,最後的勝負就在於誰比較相信自己是對
的。

而所謂的見解,又是有偏才有見,地藏王菩薩曾說:「南膽部州眾生,一舉手、一投足,一言一語
無非是業」意思大抵是說,在地球的眾生,如果不是在一個己修成完滿人格的狀態下,那依此人
現在不圓滿的狀態下,所產出的意見、想法與一言一行,表面看起來是無可非議,但其背後的動
機與意圖,都不可避免的己經摻雜了不純粹的成份,而成為三世流轉的種子」。

所以這個世界大部份的人,嚴格來說,都在進行一種偏見的對決,只在於誰堅持自己的偏見比較
強烈而己,那我們推演到這裡,就可以發現一個現像,那就是,一個人思考的方式、選擇的行為
模式是不是「正確」的,就不是重點,而是他為什麼會「選擇」這種思考方式,而不選擇我們
「一般認定」或我們「認定」的思考方式,於是了解偏見比了解什麼是「正確」的思考,對我
們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反而比較有用。

我們習慣性的會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別人身上,這有它的理論基礎,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如果不能確定我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我們很難與別人作基本而有效的溝通,不過這容易
形成一種盲點,就是最後會變成「因己所欲,強施於人」,反而影響了我們對別人的判斷。

版主曾經參加一個組織,而這個組織的訴求便是強力鼓吹大家一起來參與這個組織的活動,我的
個性是相當隨性的,因此我覺得如果對方覺得好,他要來就會來,不用太勉強,我們只要把我們
的理念,誠懇的跟他介紹就好了,如果他不想來,或是心理有某種根深柢固的理由不契合,那就
算現在把他勉強來了,將來他也會漸漸的離開,從經濟效益與市場區隔的角度,我們應該花時間
在與我們理念一開始就暗合的人身上才對,否則會造成資源的不當浪費、不利於組織的擴張。

不過我發現組織中另一個朋友的行為卻令我很無法理解,他每天不眠不休的強力推銷組織的理念
,星期假日也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在組織中全力奉獻,所付出的努力與心血相當令人咋舌,而且
這一切都是無償的,不像一般的業務員還會因業績可觀而獲得高額的業務獎金。

「奇怪,他是沒有更重要的事情可以作了嗎?「每天都花時間在組織而沒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想做
的事難道不會覺得無聊嗎?我們都認同同一個組織的理念,也接受同樣的教育,為什麼我們的想法
會如此不一致呢?是因為他比我更強烈的認同組織的理念而造成他如此積極的行事風格嗎?還是說
他本身有我所沒有的一種捨我其誰、好東西一定要與大家分享的大愛精神呢?

害我那時都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因為懶惰怕麻煩,而選擇以某種輕鬆的方法與理論,來合理化
我不作積極強力推銷的行為依據。

十年後,在一次與這位朋友的徹夜長談後,這個由來己久的懸念才得以解開…


「我實在不懂,為什麼你會這麼的為組織盡心盡力,你又不會因此領到比較多的報酬」我說

「因為我認同組織的理念啊」他理直氣壯的說

「我也很認同啊,但我就不會像你那樣不眠不休的拼命,我覺得要看長遠的發展,一步一步慢慢來
    有時候太過積極,反而會漸漸迷失了方向,人生是一個緩慢調整的自洽過程,我們會自動的知道
   該怎麼做,只要時間夠長,而我們有真正在思考的話。」

「不,我倒不這麼想,很多事現在不做,將來就來不及做了,對於我們想影響的對像而言也是,我們
    能夠多讓一個人了解一個好的理念,就等於多救了一個人,那當然是要積極才對。」

「這可能是我懷疑我們的短暫作為可以真正影響一個人到什麼程度的關係吧?,你想想,人是一個經過
緩慢人格發展才成型的生命,我們要真正對一個人產生作用,不可能像推銷產品一樣,把東西賣給
他就搞定了,而是要花相當的時間參與他生命的歷程,這種事當然是要慢慢來,又不是衝業積,多
作一件就是一件,人的成長是無法以數據來衡量的。」

「那這可能是代表,你對組織的信念還不夠堅定,當你相信你的所作所為真的可以對對方造成良好
的改變時,他就真的會被你所改變,你強力的介入可以影響他對這件事情的認知,你一開始就採取
放任,讓其自由發展的態度,那他當然就會是自由發展,最後証實你對他的預期,但我相信事在人
為,我們如果要認真的影響他,就不會讓他有反悔與猶疑的機會,也不會讓他有與以前的習慣和舊
有人格對話協商的機會。」他說的很堅定,而且我承認,他某方面說的,還真的是對。

「可能是因為我不喜歡強力介入與影響別人原本的觀點吧,這是一種意志強暴」我說

「你不強力介入與影響別人,怎麼做到讓別人達成你想要對方達成的改變呢?」

「我想,我們這方面的意見可能是各有準則、各有堅持,也就不必說服彼此了,不過我比較好奇的
是,你為什麼願意花自己這麼多時間在組織上呢?我一直認為,每個人作每件事,一定有他認為合
理的報酬與理由,就算是在作公益,也是因為可以得到助人的快樂以及讓自己心靈淨化的愉悅,而不
太可能只是純粹的為他人付出而不求所得,或許一時的不計代價是可能的,但在整個人生的長河中
,完全的為別人付出,而不顧及到自己心理與物質上的種種成長與滿足,我覺得是違反人性、也不切
實際的。」

「可能是這個組織讓我產生了歸屬感,給我了家庭所沒給我的歸屬感吧」

當他說出這句話的同時,我所有的疑問便頓時煙消雲散…


我們一開始對組織的認知、感受與定義就不同,才會造成如此南轅北徹的行動模式,我認為組織的理
念很好,值得推廣,但是我對自己家庭、生命體驗、生活情趣更加重視,因為一個組織的理念不管多
好,它如果無法替成員解決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人生體驗、生活情趣、欲望與生命意義等問題、並
容許成員有自由選擇與探索判斷的空間,那麼這個組織是無法可長可久、永續經營的。


而他因為小時候家庭的背景因素,而導致他對組織給他的歸屬感感到無可取代,甚至到了認為別人只
要能接受他的影響,就能因為這份歸屬感而解決其生命所有的問題。

於是乎,我們重視的價值之順位,決定了我們的行事作風與思考模式。


而這也是我覺得現在的人格分析工具有很多缺陷的原因所在,星座能夠講到一個人的特質,但它無法
分析出我們對這些特質的優先順序,更何況其中的字眼與定義無法將人們一生中所需要的特質與動態
變化羅列出來,而中國的命理術語則過於「傳統」,吉、兇、禍、福、妻、財、子、碌,這些詮釋都
過於籠統,或許可以看出我們對這些資源所能擁有的量化成份,但無法看出不同的人格對這些資源的
重視排序與內心所產生的相對意義與價值在哪裡。

這些工具只能說是給予我們一個定義自己的框架,但如何詮釋,才是真正的精華所在,一個安貧樂道
的人,就算沒有妻、財、子、碌,又有什麼關係?而且重點也不在於我們能否精確的描述此人現在的現
像,而是我們如何給予其務實而有效的具體建議。

因此從每個人的欲望剖面了解這個人,或許我們會得到更多。

有一個經過大量樣本分析,歸類的較為嚴謹,且經過分類檢定的人生追求欲望指標如下:

人們一生中,大體上追求的就是這十六種欲望

1渴望貝有影響他人的權力
2自立更生的獨立欲望
3求知若渴的好奇心
4渴望為人所包容、有所歸屬的被接納欲望
5尋求有組織、有結構的秩序欲望
6蒐藏東西的囤積欲望
7忠於父母、忠於傳統的榮譽感
8尋求社會公正的理想主義
9渴望伴侶或友誼的社會接觸欲望
10渴望養兒育女的家庭欲望
11渴望社會身份地位的欲望
12渴望性與美好事物的浪漫欲望
13滿足口腹之欲的進食欲望
14鍛鍊體魄的體能活動欲望
15獲得公平待遇與討回公道的報復欲望
16追尋情緒穩定與心情祥和的平靜欲望

這些欲望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是在每個人身上的比重程度不同,因此要了解一個人
,從其欲望剖面與先後順序來分析,比較能找出其行事動機的理由,我們也才能真
正了解這個人,影響這個人。

而因為每個人對不同欲望的重視程度有極大差異,重視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才會產生出
許多我們一般認為的「怪胎」,也才讓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就如「宅男」、「腐女」真
的是怪胎嗎?他們只是重視的欲望與一般人的選擇不太一樣罷了,話說回來,所謂的「一般」
人是誰,如果每個人捫心自問,恐怕自己也不太確定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