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方面來說,世界上的人可以分成兩種人,一種是攻擊型,一種是防禦型
攻擊型的人通常樂觀進取,充滿活力,得到的東西是愈多愈好,不
太去想得到之後的副作用。
防禦型的人比較內向,他們似乎發現只要得到一個東西,就要承受
跟這個東西一起來的負擔,簡單來說就是早知道不要得到比較好。
從有所得必有所負的角度來看,無欲則剛還確實是人生的一種解藥。
不過儘管我在理論上可以這麼宣稱,實務上我卻不會真的就這樣無欲
則剛,因為我也在某種情況下看到理論邏輯的不規則性,有時候得到
一個東西事後來看確實還不如得不到的好,但也常常發生物超所值的
情況,說來說去背後都有機率因素,我們唯一可以掌握的,似乎就是
「看得開」還有「感恩這一切」的這種態度。
看得開很重要的,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這個「看得開」,但因為
他們內心有某種心魔或情結,讓他們就是看不開,不需要錢的東西最
有價值,雖然明明這是在一般人眼中得來平常的東西。
話說我的手機最近訊號接收不良,想換一隻新的,生性謹慎保守的我
(巨蟹座性格附身),就做了以下評估。
◎手機的照相功能希望可以更好,相對的解析度一提高(但是相片就愈佔記憶體)
◎螢幕希望可以更大 ,可以看電子書、漫畫(可是我的口袋好像裝不下)
◎最好可以四核心(不過四核心的手機實在很貴)
◎網路吃到飽( 但懷疑自己實際用手機的時間好像沒那麼高,可能會浪費錢)
結果在百般計算衡量之後,我發現任何一個優點背後都有一個負擔,我好像什
麼都不做也蠻不錯的。
一般人在一種不耐現狀的情況,會毅然決然的做出與以往不一樣的選
擇,人在這種情況下是很勇於改變的,而改變的結果是否比較好,其實都
要看說後來到底要怎麼跟過去比較,還有切入的角度。
我是覺得,能懂得從更多角度切入來看待一件事的人,就是最不吃虧的人,
因為他就算是因為某種無法預期的經驗吃虧了,他自己的心裡還是得到了
更多的感想、經驗、感動或學習。
說到手機,二十年前沒有人會想到自已居然可以隨身帶著一種時時可以用
來跟朋友聊天的「神奇寶盒」
現在這個神奇寶盒還一統天下,可以拿來上網、看漫畫、看小說、照相、
聽音樂、玩遊戲、記事、簡直就是什麼都能做。
而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行動通訊的組合剛好是扼殺各種產業,把中產
階級的金流集中在數家通訊或製造產業的財閥中,為虎作倀的幫兇。
世界各國政府都在想如何擴大內需然後有效平均分配資源以解決經濟
問題
但人民的欲望卻是在做完全相反的事,努力的把自已賺來的錢貢獻給
大者衡大的大公司。
這就像是你明明知道要愛用國貨,但你還是忍不住找一個理由去買外
國人的產品一樣,而且你這麼做了之後還會怪政府無能,說國內廠商
怎麼不把產品做的更好,接著順便埋怨現在的工作機會怎麼變少了
經濟學中強調的供需平衡互通有無,剛好被這個網路狂潮給吞噬。
數位相機業侵蝕了傳統相機業與底片業
網路下載電子書侵蝕了出版業
youtube分享免費化製造了大量的「外部性效益」,同時也就讓原本可以依
靠「創意」得到報酬的創作者,愈來愈難生存。
於是乎大家愈來愈「富有」,也就愈來愈「貧窮」
怎麼定義富有與貧窮,似乎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必要再問自己一次。
有的人本來相信自己很幸福的,被別人一說服或無形的影響,就開始覺得
自己很不幸了。
就跟現在過年過節的氣氛愈來愈淡一樣,人們好像養成了一種胃口愈來愈
大卻還想追求更快更好,結果慢慢發現終點好像快達到了卻不如預期的感
覺。
現在市面上任何一隻二線手機,與五年前任何一隻手機的功能比起來都完
勝太多,如果說人的內心有一個「客觀」的「物欲標準」,理論上現在所
有的手機主人都應該比五年前還「開心」,但實際上似乎沒有,大家還是
把焦點擺在手機功能就是要---「別人沒有而我有」的這種心態。
不管「客觀」條件是怎麼樣,只要我們有別人沒有,那就是「快樂」。
(附帶一提,從哲學家的角度來看,我們把許多好的感覺統一稱之為快樂
或愉悅之類的形容都很危險,因為我們把其實不應該視為同類的情緒草率的以
同一個形容詞來形容之後,我們其實會愈來愈不懂自已真正的感覺是什麼)
其實現在這個年代的各種問題,也都跟人類的這種心態有關
◎高學歷低就業或懷才不遇----「客觀上」生活勉強可過,「主觀上」相對剝奪
◎金融風暴後通貨緊縮---「客觀上」物質豊盛,「主觀上」卻沒人敢消費,形成節儉的矛盾
◎醫院內外婦兒急五大皆空---「客觀上」群眾醫療條件變好,「主觀上」醫生與病人都不滿
◎高等教育普及化----「客觀上」大眾知識水平提高,「主觀上」大家都很懂理論後反而更感覺
「讀書無用」。
◎各項建設愈來愈好,國家負債愈來愈多---「客觀上」衣食無缺,「主觀上」前途茫茫
我們什麼都得到了之後,就會有一種覺得到頭來什麼都沒有得到的感覺。
於是乎狄更斯在雙城記裡頭說的那句話永遠都適用
「這是最光明的年代,也是最黑暗的年代」
怎麼詮釋,up to you。
雖然意思是一樣,但我喜歡倒過來唸
「這是個最黑暗的年代,也是最光明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