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從小到大所接受的負面限制信念很多,所以遇到問題之後,常常是直覺的想到逃避
,除了逃避以外,還往往把遇到的事件解釋成對世界對自已的威脅,而要去除這些威脅則需
要代價。

於是人們寧願痛苦,也不願意改變自己。
而且可怕的是,還會開始合理化並適應自已的痛苦

例如:
相信工作一定是辛苦有壓力的
相信一定要痛苦才會獲得什麼東西
相信要獲得什麼一定要有代價,於是對自已沒有自信,該要的不敢去要
相信所謂的價值一定是有某種固定的形式,而且是自已很難達成的某種形式


但是自已又不想承認是自已限制了自已,於是開始給自已找個理由

●不想要爭取第一名是因為自已生性低調謙虛
●害怕成功所以喜歡列舉出所謂成功人士的缺限
●不敢改變現狀所以告訴自已安穩順利就好

在生物演化的過程中,能夠有最多行為反應應變模式的生物通常是最有競爭力的
,這其實也在告訴我們,我們有必要從改變的嘗試中,去發現我們對於固定的刺
激,是否可以發展出新的反應模式。

像團長雖然是一個基本上很受歡迎的萬人迷(自我催眠,我說是就是,而且你沒辦
法証實我不是),但偶而還是會遇到看自已不順眼的人。

如果對方看我們不順眼,我們就惡眼相向,那就是只有一種應變模式的弱勢生物了

聰明的生物會想,奇怪,對方到底是哪裡看我不順眼,如果能知道這個秘密,對自
已應該會很有幫助。

更超然的心境會想,讓一個本來對我們印象好的人對我們有好感,沒什麼了不起
,但是讓一個本來討厭我們的人變的喜歡我們,那就真的不簡單了。

於是我們可以演化出許多解決這種人際衝突的方案,並將這種行為模式當成是一種
內在遊戲,從知性上與感性上去「感受」與「享受」其間的變化。

一個人可以被人討厭到什麼程度?我能夠忍受多久而不爆發?對方可以在我的努力
之下堅持對方對我的偏見嗎?趁被討厭的時候來認識自己的缺點與改進之後不是很好
嗎?

於是,當我們把這些外在的刺激都視為是對我們正面的激勵,那麼,我們不管是在
應退進退上或是抗壓力的訓練上,都會有長足的進步。

因此,面對兩難的決斷,我基本上會建議,改變比不改變的好,因為改變之後如果
改的不好,我們一樣可以調整回原來的行為模式,但如果改變之後感覺不錯,我們
會發現我們又多了一套運作良好的行為模式可以使用。

而且說起來選擇也不是太嚴重的事,畢竟選擇之後還有選擇,只要結果是好的,誰
管我們中間作了什麼錯誤的選擇。

能夠有靈活的心態面對多變世界是很有價值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
一旦連自已的思維模式都能作靈活的調整,那麼,還有什麼事是做不到的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