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人從小到大所接受的負面限制信念很多,所以遇到問題之後,常常是直覺的想到逃避
,除了逃避以外,還往往把遇到的事件解釋成對世界對自已的威脅,而要去除這些威脅則需
要代價。
於是人們寧願痛苦,也不願意改變自己。
而且可怕的是,還會開始合理化並適應自已的痛苦
例如:
相信工作一定是辛苦有壓力的
相信一定要痛苦才會獲得什麼東西
相信要獲得什麼一定要有代價,於是對自已沒有自信,該要的不敢去要
相信所謂的價值一定是有某種固定的形式,而且是自已很難達成的某種形式
但是自已又不想承認是自已限制了自已,於是開始給自已找個理由
●不想要爭取第一名是因為自已生性低調謙虛
●害怕成功所以喜歡列舉出所謂成功人士的缺限
●不敢改變現狀所以告訴自已安穩順利就好
在生物演化的過程中,能夠有最多行為反應應變模式的生物通常是最有競爭力的
,這其實也在告訴我們,我們有必要從改變的嘗試中,去發現我們對於固定的刺
激,是否可以發展出新的反應模式。
像團長雖然是一個基本上很受歡迎的萬人迷(自我催眠,我說是就是,而且你沒辦
法証實我不是),但偶而還是會遇到看自已不順眼的人。
如果對方看我們不順眼,我們就惡眼相向,那就是只有一種應變模式的弱勢生物了
聰明的生物會想,奇怪,對方到底是哪裡看我不順眼,如果能知道這個秘密,對自
已應該會很有幫助。
更超然的心境會想,讓一個本來對我們印象好的人對我們有好感,沒什麼了不起
,但是讓一個本來討厭我們的人變的喜歡我們,那就真的不簡單了。
於是我們可以演化出許多解決這種人際衝突的方案,並將這種行為模式當成是一種
內在遊戲,從知性上與感性上去「感受」與「享受」其間的變化。
一個人可以被人討厭到什麼程度?我能夠忍受多久而不爆發?對方可以在我的努力
之下堅持對方對我的偏見嗎?趁被討厭的時候來認識自己的缺點與改進之後不是很好
嗎?
於是,當我們把這些外在的刺激都視為是對我們正面的激勵,那麼,我們不管是在
應退進退上或是抗壓力的訓練上,都會有長足的進步。
因此,面對兩難的決斷,我基本上會建議,改變比不改變的好,因為改變之後如果
改的不好,我們一樣可以調整回原來的行為模式,但如果改變之後感覺不錯,我們
會發現我們又多了一套運作良好的行為模式可以使用。
而且說起來選擇也不是太嚴重的事,畢竟選擇之後還有選擇,只要結果是好的,誰
管我們中間作了什麼錯誤的選擇。
能夠有靈活的心態面對多變世界是很有價值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
一旦連自已的思維模式都能作靈活的調整,那麼,還有什麼事是做不到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