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家可能在文章中常常看到團長用到「本體」這個名詞。
 
有鑑於未來還會常用到,而且「本體」的概念非常重要,因此在此針對本體來說明一下我所
認為它在物理結構下合理的存在模式。
 
 
●它體積最小、密度最高、質地最細但又無遠弗屆,依據密度愈高的媒介傳導速度愈快的原理
,它質地最細緻因此傳導速度最快,而也因它可能比光子還小且最「細密」而不受任何「物
體」阻擾,故俱備超越時空限制的能力。(物理界中的光柵實驗就發現,有某種東西能在兩個
相反方向移動的光子之間「傳輸資料」,科學家推測,這應該是因為這兩個光子同時被零點能量場
所推動的波所影響之故,而這似也証成了有比光更快的「東西」。
 
●它是所有事物組成的最基本因子,因此它所示現的能量場就是「全部的整體」,放之可瀰六合,
退之可捲藏於密,而我們人類所能認知到的事物,大至宇宙小到微塵,其實都在它含括的範圍之內。
 
●細密的事物總是控制粗糙的事物,正因本體是由最微密網路結構所組成,亦可化成任何物,因此我們
不能說它是什麼,也不能說它不是什麼,因為它可以同時是什麼又可以同時不是什麼(真空妙有)。
 
●基本上世界並沒有「虛無」與「存在」的分野,因為世界上的任何物體在本質上都不是以物
質粒子的「形式」存在的(只是人類的大腦只能以「粒子」「接觸」的角度來理解世界),而比較
是以一種「能量場」疏密而呈現與潛藏的樣態,從這點來看,每個能量場的網路節點都可以有
「意識」,因為每個最細密的節點都擁有全部或部份因「容器限制」而「不完整」的的「資訊」
(我們也懷疑這些不同的網點其實都是「原點」的不斷「重疊」與「折射」,由於可能根本是
同一件「東西」,因此或許連「傳導」資訊都不必。)
 
●我們人類現在所認知與定義的「意識」只是一種「注意力、過濾器、記憶體與資訊表現結構之多
合一條件限制組成物」,是一種其實不是很好用又變幻無常的認知工具,若從此角度來論,「心物
一元」是合理的,不管是從系統論、第一因、動機論、刺激反應回饋論,都與此理論不相違背。
(目前看來,心與物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什麼東西構成了心物結構?)
 
●人其實不用太害怕自己的意識消失,因為「意識」會隨容器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樣態,容器雖然換
了,主體的「自己」並沒有消失,不過其實就算「自己」消失了也無法被「証實」,因為消失的自己不
會知道自已消失,且換個觀點來看,其實一開始就沒有「自己」,沒有的東西怎麼消失?。
 
●為何宗教要人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或「博愛」,難道在價值中立的物理界也會有善惡對錯的價值判斷
 
其實「行善利它」的「目的」是讓人們從「彼此分離的幻覺」中醒悟,看出「我們」都是「渾然合一的統體」
,人要有辦法先「確認」自他其實是「一體」,才有機會慢慢磨練出看透「幻像」的視野,依據測不準
定理及薛丁格的貓理論,觀點會決定「實相」,人的生理結構與能量場也會因為觀點的改變而跟著改變。
 
 
 
在對「本體」有這麼一點點「似是而非」的理解後,再去「理解」一些經典,就慢慢可以聽比較懂囉。


這種看法比較傾向於哲學中的「泛神論」,個人認為「泛神論」是宗教論述中較為合理,也比較找不出
邏輯上的漏洞及自相矛盾的理論。
 

話說回來,本來應該深奧幽玄的「實相」如果太「合理」,好像就又不那麼「合理」了。


職此之故,看看就好,別太當真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