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沒有慾望」這件事

對於「無慾」究竟是好是壞,我沒有評價,也沒有態度。

我只是在想,無慾除了我們常聽人說的,「沒有期待就不會有失望」這
種老生常談而略帶消極的說法之外,還有什麼好功能我沒有發現。

我懷疑「無慾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看見更大的慾望,這才是「無慾則剛」
的最大威力

但為什麼「無慾」會對「大欲」有幫助呢?這就需要再來好好辯證一下。

我們人一出生,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剎那,我們就開始以某種「固
定的角度」在看這個世界。而這個一開始的認知由於太過基礎,太過直
覺,自然到我們從來不會質疑它為何會這樣存在我們腦海的理由。

不要說你沒有。

當你意識到你是誰的兒子女兒,你的姓別是什麼?妳父母是怎麼對待你的
,你從小到大的環境是怎麼對你的,你又是怎麼回應它們的,你就必需要
承認,你太習慣於用那個「固定」的角度,在看這個世界了。

不相信的話,我們來實驗一下

現在請照我所說的來作,請現在開始想像,當你死亡時,大家在你的棺材旁
悼念的情景。







請先完成這個練習,再繼續看下去…














接著再想像,你的親人死去時,你在旁邊悼念的樣子…





確定完成這個想像後,再看下去…






這時你可能就會發現…







「靠,怎麼每次攝影機擺的位置與角度都一樣哪」





沒錯,我們就是這個爛攝影師…連想像都懶得有創意一點。




別小看這個發現,這小小的發現會幫你重新看到這個世界。









--------------------------------
我們看到的東西,跟我們慾望的投射非常相關。


人知道自己有了一個目的之後,就會無形中形塑與啟動自己的框架,使自
己可以達成目的的框架。

當我們意識到了我們有一個慾望,我們的內在心理機制就會開始自動運作,
無意識、人格組合、生理機制也會開始自動協同整合,為達成這個慾望作
心理與生理上的準備。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可能瞭解看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因為某種緣故,選擇了某個慾望作為我們的慾望,而意識到這點時,
早就已經啟動了角色扮演的慾望直達模式。


而在追逐慾望的過程中,我們又問自已,為什麼自己喜歡這樣呢?。

最後會出現一個讓人覺得非常合理但其實很有問題的推論

「因為我們喜歡這個慾望,代表了自己是這樣的人」

不然就會變成

「因為我們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我們選擇了這個慾望」


不對吧,不應該是這樣推斷出來的吧?


我們從來沒有給自己一個真正選擇的機會,因為當我們意識到自已
怎麼發展成現在這樣的時候,也已經就是這樣了(這句話好瞎)

把慾望歸零,才有機會放下那個啟動了就運作不停,為了目的而存
在的那個框架。

如此一來才會有真正作選擇的自由度。



到那個時候再來談慾望,意義已大不相同。



其實「慾望」這兩個字也很可疑,它本身已經有某種暗示與導引我們只能作固
定方向思考的影射在其中了。


這或許也告訴我們---


想要知道答案,那最好連問題都不該存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