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幾天連續寫了一些似有深意又帶點無厘頭的短篇故事。

心裡其實有一些轉折

●應該把這些似乎不成熟的作品上傳嗎?這樣似乎影響了作品的品質

●一些直接從內在直覺噴射而出的意識流,如果還要再經過修飾、調整
才放上檯面,某方面來說,是不是已經不「真實」了呢?

●胡思亂想、沒有嚴謹邏輯脈絡、且又眾聲喧譁、意像交雜的整團意識,
正如同混亂的夢境一樣,這杯綜合果汁,才是我們真正的想法吧?!



●我們或許不該特別整理一個清楚的、明確的、有特定目的性的意圖
,想要說服別人相信我們的什麼看法,這一開始就可能是錯的,或許
我們只要忠誠表現出看起來可能是一團爛泥的東西,讓對方自己去想
,才是真正的表示了我們的意見。

●我們沒有必要為了「整理」出一個答案,而硬是「整合」內在矛盾
的思考,這些不同面向的意識流不應該以數學計算加減的方式,來求
得一唯一解。

「有」的相反不一定是「無」,而可能只是「非有」。
與理性不同的東西不一定就是感性,也可能是「超理性」。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一個描述禪定的境界,那就是所謂的「非想非非想天」

並不是不是這個,就一定是那個啊。

為什麼我們常常覺得說實務比理論往往難纏?

那不正是因為,所謂實務常常是一團矛盾、混亂、隨時間序列的演變而與眾
多變數不斷起作用的難以預知,而人們卻又常常是以想要理解它分析它歸
納它的方式去硬將它定義、結果倒扭曲了問題的本質嗎?

從這點來看,我們怎麼可能有辦法給人家什麼明確的表達、具體的忠告?

理論可以給我們一個大方向,並透過系統的回饋,使我們不斷以一種迴授的機
制來慢慢的作修正、定位、聚焦,然後解決問題。

這樣就算是解決問題了嗎?或許這其實是一種錯覺?。

這只能說是發生在問題本身的表面狀態被我們所欲採取對應的方案所碰撞抵銷使得我們
認為情況有所緩解,於是在我們可理解的表面形式上,得到了問題已經解決的感覺。

「填充形式, 也滿足了形式」,但其實對本質卻毫無影響。

讀罷群書,就愈有一種感覺,常常看到作者總是傳達一些自己覺得頗有效用且具體
明確的方法給讀者,試圖讓讀者也以同樣的角度看到一樣的視野,最後就能複製一
樣的成功,但我們都知道,通常讀者照著去作,也幾乎會因讀者個人不同的條件與
預設的認知而產生不同的結果。

反過來仔細想這件事,就會覺得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進路,只有一種邁向成功
的方法這件事愈想愈怪異。

前幾天去書局看到一本書,書名是寫「正面思考的力量」,拿起來翻了一翻,覺得
講的很有道理。

翻完之後,又看到另一本書-「如何利用負面思考的能量」於是好奇再翻了一下,
居然覺得說得也很對。


為什麼明明是相反的建議,感覺都很有道理咧?。

那一定是有人寫錯囉?還是其實我們沒有分辨對錯的能力?也或是在不同的情況下
,不同的方法各有其妙用?

當下的答案或許能符合當下的需求,問題在於,事情一直在改變。


「一篇文章寫完之後,就脫離作者的掌握了,此時讀者才是主角,作者不能以為只有
自己才能壟斷文章的真義,或自認為自己才能作最「正確」的詮釋,因為作者在寫作
的過程中,其實己經為讀者預設一個觀察者的位置了,而讀者也在一個其實並不瞭解
作者的認知基礎與先備條件情況下,「猜測」自己理解了作者的意思,文本應該是一
面鏡子,而不是一台喇叭,而也在這個時候,文本開始有了更大的意義,在不同詮釋
的眾聲喧譁中,折射出文本所可以俱備的全部力道。」。

不知道答案,恐怕才是真高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