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提到美國激勵第一名師安東尼羅賓所極力推崇「干擾原型」之概念。

有網友詢問到具體的操作細節,我在趁回答這個問題時也將這個概念的內涵作一綜整
,給大家作個參考。

人是很可悲的,自從我們的靈魂從全知的絕對域降生到這無知的相對域後,智慧就已經被這個
先天的生心靈結構給鎖死,我們幾乎所有的功能都像電腦之中的BIOS設定一樣,全被DIS
ABLE了,而有意識到、覺察到的人,才比較有機會INABLE其中幾樣,然後像是駭客任務中的
尼歐,逃出這世界佈局。

有人說這個被制約的狀態來自基因,有的則說是來自成長的環境,也有人說這是來自無始劫以
來的業力種子。

不過不管來源來自何方,至少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現在就是處於我們現在這個思想與經驗
底下的現狀,討論問題怎麼形成的己經沒有意義,如何透過問題反射出答案比較重要。

而思考的制約我覺得就是其中非常關鍵的死結,如同前幾篇文章中所提到吸毒的例子,一個人
如果吸毒上癮之後,吸毒時是一倍的快樂,不吸毒卻是三倍的痛苦,來回的差距就有四倍,加
上心理對吸毒與快樂痛苦之間聯結的心理固著,更是讓一個人只能以單一思路來處理這個幾乎
沒有多少出路的問題。

而吸毒只是比較極端的例子,每個人生活中類似的上癮症狀也與這種狀態差不了多少,都
是一旦沉浸陶醉在其中便不可自拔,這也構成了我之所以為我,而你之所以為你的原因。

人的習慣幾乎是不可能改變的,為什麼呢?

在創造力教育中,有人提出了所謂的峽谷理論,這個理論是說,我們人還沒開始有任何經驗時
,我們腦部的神經是開放的,就像是一片平坦的平原。如圖一




可是人生於世,為了養家活口或是玩樂享受,我們勢必會作出我們的選擇,而選擇之後也一定
會有相對的報酬、感受與回饋,問題來了,不管我們作了什麼選擇,我們只知道我們作了某種
選擇,而達到了某種我們覺得還可以的狀態,這片心靈的平原便因此開始有了固定意識流的流
向,慢慢的,平原也逐漸出現了一條河道。如圖二



這條河道只是「可行的」,但不是「最好的」,但我們的腦神經鍊不曉得,它只會走它最習慣
走的那條路,因為它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只會選擇保守已知也最擅長的傳統解決方案。

於是到了最後,只要意識的河流一出現,就會很自然的流向這條最深長的
峽谷,而又因為這條
深長的
峽谷流速最快也最有效率,我們愈來愈覺得走這條路愈自然、愈熟練、愈有信心,原因
形成結果,結果又回過頭來造就原因,最後,這條意識流就自然到成為我們的直覺自動化反應
,我們再也不會對它產生質疑,有的人可能一生中都因為它太過自然,而從來沒有察覺到它。

此時形成這樣深長的
峽谷,幾乎就沒什麼改變的可能了。

在超覺靜坐裡面,瑪哈希蒂大師認為,為什麼靜坐對我們影響很大,那是因為我們的意識像是從
海洋深處中浮上來的泡泡,泡泡由於水壓的緣故,會在離水平面愈近時變得愈大,一般人
只有在意識快浮到表面時才看得到自己在想什麼,但其實,人應該在意識還沒浮現的微小階段
就要察覺與認識到它了,而也因為如此,才有機會在意識尚未匯成河流時,就改變它原先的
走道。

而干擾原型為什麼有用呢?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玻璃瓶實驗,這是美國卡爾韋克教授所做的實
驗,他把蜜蜂與蒼蠅分別放在兩個玻璃瓶中,然後他將瓶子橫放,瓶底的部份朝向窗戶有光的
地方,而瓶口則是可讓這些昆蟲自由出入的。

結果他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像,那就是蒼蠅因為橫衝直撞,最後都成功從瓶子裡脫逃出來,而
蜜蜂因為執著於對光的響往,不斷往瓶底那道玻璃之牆衝撞,最後居然都死在瓶子裡。

而這並不是因為蒼蠅比蜜蜂聰明的緣故,反而是蜜蜂太自以為是了,它直覺的認為有光的地方
必有出路,這也與它以往的成功經驗有關,它們的智力愈高,就愈被邏輯所侷限住。

最後卡爾教授提出的結論是---「我們人活在一個這麼複雜的世界,大部份的事是不可理解的,我
們以為理解也只是以人為的方式硬把詮釋加在現像上面,因此要快速找到解決的方法,在一個不
斷變化的世界裡生存,混亂大膽的行動會比合理的不作為、不改變更有用。」




在分析所謂干擾原型之前,我們可能以前都聽過以下這些觀念

「喜好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而最後性格決定命運」

也有人說:「並沒有所謂的人格,只有在不同環境底下的不同直覺化反應」

更有人認為:「並沒有所謂的命運,命運只有在我們被文字與邏輯定義與分析的時候
才會出現。」

另一派的說法是:「一個人狀態不好時被命運擺佈,一個人狀態好時則擺佈命運」

「每個人的目標就是每個人的框架,大部份的人只問目標達成了沒,卻很少人問自己為何
為了要餵養自已的框架而盲目的追逐目標」


「理想永遠是對實相的一種扭曲,在還沒經驗一件事物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把人為的東西
另外添加在裡面了」


干擾原型說穿了就是從意識流的源頭,執行觀察與改道的動作。參照下圖,在意識流還
沒成形前,一方面不讓它流向我們習慣流向的峽谷(在A處設計障礙物),並利用內在心理
技術(想像、觀想、吸引力法則、唸咒、聽音樂、或有別於原有情緒的其他情結)作引流與
挖掘新河道的工作(在B河道作新的引流),才有機會擺脫原有的制約。



有人說新的習慣要連續重複二十一次,才算是完成了新的習慣。(不過這個還是很難
,干擾原型相對容易的多,因為它是從源頭來改道,而不是從河流的中段來變軌)

而這也是為什麼心理學中眾多治療方法中,以認知行為治療的效果最好,也最持久的原因。


在靜坐中有六個字的程序,分別是「數、隨、止、觀、還、淨」

其實這六個程序某方面來說,就俱備了干擾原型的特色


數-透過計算呼吸來抑制與中和原先意識的混亂與暴流

隨--將注意力專注於數息後所慢慢沈澱的意念當中

止---讓意念定住在一個焦點上

觀--去觀察這個定住在一個焦點的意識,使自己成為第三人稱超然立場的存在,然後
      觀察自己的意念

還--在止與觀長期往返調整的過程中,會開始感受到內在有某種智慧與愉悅跑出
      來此時等於是把不該屬於自己本質的相對立場、防衛機轉、演化反應都一一歸
      還、解脫(因為這些東西在此刻是沒有必要的,演化機制才容許我們卸下它們
      而就是這個時刻人們可以從相對域的細縫中看到屬於絕對域的世界)

淨--堅守前一階段所提煉出來的智慧、本性,不動搖。



結果我寫了那麼多,還是只寫到理論架構前言的部份。


寫這個還蠻花精神的,而且絕對不能為寫而寫,因為一旦寫壞了,認知系統的原型就被干擾了
,下次就會寫出因為這次寫差了而跟著跑出來不應該存在的東西,後面的意識被前面的意識
干擾之後,這條河流就不是原來那條河流了。


有鑑於此,具體操作細節還是下回分曉好了。



我就言盡於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