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直都有固定在閱讀大眾科普讀物,以免自已在深奧幽玄的路上走火入魔
,也更能了解身而為人,基本而重要的面向是什麼。
於是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做「改變」
這是由美國心理協會主席-「習得的無助」權威,也是唯一獲得美國心理
協會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雙重獎項的心理學大師-「馬汀.塞利格曼」所著。
其實自已本身是比較偏向天馬行空的談玄論道,反正是射後不理又不可證
偽,自已感覺爽快,別人也聽來合理就好。
但是人如果不定期的否証自已的思考理路,往往很容易陷入偏執的境地,
透過科學與玄學之間不斷的互相否証,我相信會慢慢找出一個合理可行而
又有具體操作策略的行為典範。
仔細想想,跟在自已身上的眾多壞習慣,也已經二十幾年了,到底是這些
我自認為的「壞習慣」促成了我人格的基礎所以我並不是真的想「處理」
掉它,還是我確實是沒有那種意志力,去根治困擾自已己久的不妥習性呢?。
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塞利格曼這本書以心理學界多年來大樣本的基礎研究,告訴我們什麼是我
們可以改變的,什麼症狀又是我們無法改變的,聰明的人應該把心力集中
在可以改變的部份上,而對自已無法改變的部份多所了解與包容,這樣一
方面可以避免給自已不必要的壓力,一方面也不會白白浪費自已的精神,
做事倍功半、徒勞無功的事。
他簡單列出人類生活中可改變與幾乎不可改變的症狀如下:
長期而穩定的體重----幾乎不能改變
(因為這是此人從出生下來長期內在生態平衡的結果,如果硬是要改變,
當然也可以看到短期的成效,但問題在於,長期看來,只要稍一鬆懈,
體重會立即恢復到原來的樣子,而且會變的更嚴重,因為人體經過長期
的演化,當它察覺到自已可能會因刻意節食而「餓肚子」時,會刻意將
脂肪保留下來,結果導致減肥的人愈減愈肥,而如果硬是要長期減肥也
非不可行,但這必需以身體健康惡化還有刻意節食引發的憂鬱症做為代
價,而正因為困難度其實很高,基本上他會建議依靠「運動」才是減肥
的王道,同理,想增重的人則是多做重量訓練,透過肌肉來轉化體質,
會較為可行」
性向認同---幾乎不能改變
在胚胎期的二到四個月,一個人對自已性別的認同已經在這個階段被身
上的荷爾蒙系統決定了,而雖然身體性別器官在後期才會發展出來,但
已經難以逆轉此時的「深層心理結構」了(也因此才會有男心女身、男心
男身、女心男身、女心女身等四種變化組合,否則同性戀何苦為難自已
,也因為改變自已的性向認同太困難,因此要叫同性戀轉變為異性戀,
其實是有點強人所難。
憂鬱症---可以透過藥物或行為治療作相當程度的改變
有些藥物對心理疾病特別有效,但基本上都會造成病人對藥物的依賴與
副作用,在一些必需使用藥物才能緩解症狀的狀況下使用藥物,否則基
本上還是建議靠自已的心理成長與轉化,才是長期而永續的。
其他相關症狀改變的可能如下:
驚恐症--可療癒
特定對象的恐懼-幾乎可療癒
性功能障礙-顯著療效
社交恐懼症-中等療效
憂鬱症-中等療效
性別角色-中度改變
性偏好-中度/輕度療效
憤怒-輕度/中度療效
酗酒-輕度有效
體重過重-暫時改變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點點療效
性別取向-可能無法改變
性別認同-無法改變
大家可以查查自已有沒有以上類似或同等程度可以類比的習性
,就能大概知道自已要面對的敵人實力如何,也比較能做一些
具體而有實際效驗的努力了。
----------------------------------------------------------------------------------------
基本上我可以認同此心理學家對於人們企圖改變自已所給予的提醒與建議
,但我還是覺得如果我們「認同」了以上的說法,會不會正好給自已
一個合理的理由,讓自已不再企圖做一些努力呢?
況且,這些結論是一個經大量樣本歸納後的常模,人若要證明自已的能耐,
不就是要透過克服常人所不能突破的障礙,才算是成就嗎?
而改變這事說來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自已貿然的破壞自身與環境達
成平衡與妥協的狀態,在演化學中稱之為突變,成功的機率也確實是比
較小的,因此從這個角度觀來,改變的基礎必需建立在宏觀而深入了解
自已各個面向的身心理組成結構下,打這場「改變」的戰役,比較有機
會獲勝,只想到作單點突破、單純因為某個廣告或想法,就以為自已可
以持之以衡,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不合邏輯。
而且人們往往到了最後,才會發現其實也是自已選擇不要改變的,人們
常常只是透過一種掙扎與表面的作態,來安慰並告訴自已,自已是有經
過努力的、是有在幹什麼的,然後也就這樣而已(反過來說,一個人或許
知道自已真的做不到什麼,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覺悟)。
儘管改變是如此的困難,我想我們還是要滿懷信心,依據個人自我多年的改
變戰役經驗,我發現量變最後終究會造成質變,而質變才能真正稱之為「改
變」,所謂士別三日而令人刮目相看的君子豹變,確實有其理路可供遵循。
而且我也發現,以負面經驗來逼迫自已作出改變的策略,基本上的效果比之
對響往光明所產生的正面特質較低,因為前者頂多只能說是無法忍受,但後
者就真的是感動我心了,從比較量化的角度來分析,一個人利用內在世界的
模擬能力作為推動外在行為的槓桿,感覺是比較可行的。
那是什麼樣的力量比較能在背後支持我們願意一步一腳印的量變呢?我想是
一種志向、是一種愿力、一種對未來的憧憬、一種相信自已與環境可以愈來
愈好的自信、一種在自已內心深處不斷呼喚自已、而且能感動自已,自我砥
勵的那種聲音。
這聲音很細微,但聽得到的人,會成長得令人敬畏。
大音希聲、大方無隅、大象無形、大器晚成、寧靜的革命需要在各個面向
打下厚實的基礎,成因無它,是為天道酬勤、功不唐捐是也。
,也更能了解身而為人,基本而重要的面向是什麼。
於是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做「改變」
這是由美國心理協會主席-「習得的無助」權威,也是唯一獲得美國心理
協會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雙重獎項的心理學大師-「馬汀.塞利格曼」所著。
其實自已本身是比較偏向天馬行空的談玄論道,反正是射後不理又不可證
偽,自已感覺爽快,別人也聽來合理就好。
但是人如果不定期的否証自已的思考理路,往往很容易陷入偏執的境地,
透過科學與玄學之間不斷的互相否証,我相信會慢慢找出一個合理可行而
又有具體操作策略的行為典範。
仔細想想,跟在自已身上的眾多壞習慣,也已經二十幾年了,到底是這些
我自認為的「壞習慣」促成了我人格的基礎所以我並不是真的想「處理」
掉它,還是我確實是沒有那種意志力,去根治困擾自已己久的不妥習性呢?。
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塞利格曼這本書以心理學界多年來大樣本的基礎研究,告訴我們什麼是我
們可以改變的,什麼症狀又是我們無法改變的,聰明的人應該把心力集中
在可以改變的部份上,而對自已無法改變的部份多所了解與包容,這樣一
方面可以避免給自已不必要的壓力,一方面也不會白白浪費自已的精神,
做事倍功半、徒勞無功的事。
他簡單列出人類生活中可改變與幾乎不可改變的症狀如下:
長期而穩定的體重----幾乎不能改變
(因為這是此人從出生下來長期內在生態平衡的結果,如果硬是要改變,
當然也可以看到短期的成效,但問題在於,長期看來,只要稍一鬆懈,
體重會立即恢復到原來的樣子,而且會變的更嚴重,因為人體經過長期
的演化,當它察覺到自已可能會因刻意節食而「餓肚子」時,會刻意將
脂肪保留下來,結果導致減肥的人愈減愈肥,而如果硬是要長期減肥也
非不可行,但這必需以身體健康惡化還有刻意節食引發的憂鬱症做為代
價,而正因為困難度其實很高,基本上他會建議依靠「運動」才是減肥
的王道,同理,想增重的人則是多做重量訓練,透過肌肉來轉化體質,
會較為可行」
性向認同---幾乎不能改變
在胚胎期的二到四個月,一個人對自已性別的認同已經在這個階段被身
上的荷爾蒙系統決定了,而雖然身體性別器官在後期才會發展出來,但
已經難以逆轉此時的「深層心理結構」了(也因此才會有男心女身、男心
男身、女心男身、女心女身等四種變化組合,否則同性戀何苦為難自已
,也因為改變自已的性向認同太困難,因此要叫同性戀轉變為異性戀,
其實是有點強人所難。
憂鬱症---可以透過藥物或行為治療作相當程度的改變
有些藥物對心理疾病特別有效,但基本上都會造成病人對藥物的依賴與
副作用,在一些必需使用藥物才能緩解症狀的狀況下使用藥物,否則基
本上還是建議靠自已的心理成長與轉化,才是長期而永續的。
其他相關症狀改變的可能如下:
驚恐症--可療癒
特定對象的恐懼-幾乎可療癒
性功能障礙-顯著療效
社交恐懼症-中等療效
憂鬱症-中等療效
性別角色-中度改變
性偏好-中度/輕度療效
憤怒-輕度/中度療效
酗酒-輕度有效
體重過重-暫時改變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點點療效
性別取向-可能無法改變
性別認同-無法改變
大家可以查查自已有沒有以上類似或同等程度可以類比的習性
,就能大概知道自已要面對的敵人實力如何,也比較能做一些
具體而有實際效驗的努力了。
----------------------------------------------------------------------------------------
基本上我可以認同此心理學家對於人們企圖改變自已所給予的提醒與建議
,但我還是覺得如果我們「認同」了以上的說法,會不會正好給自已
一個合理的理由,讓自已不再企圖做一些努力呢?
況且,這些結論是一個經大量樣本歸納後的常模,人若要證明自已的能耐,
不就是要透過克服常人所不能突破的障礙,才算是成就嗎?
而改變這事說來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自已貿然的破壞自身與環境達
成平衡與妥協的狀態,在演化學中稱之為突變,成功的機率也確實是比
較小的,因此從這個角度觀來,改變的基礎必需建立在宏觀而深入了解
自已各個面向的身心理組成結構下,打這場「改變」的戰役,比較有機
會獲勝,只想到作單點突破、單純因為某個廣告或想法,就以為自已可
以持之以衡,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不合邏輯。
而且人們往往到了最後,才會發現其實也是自已選擇不要改變的,人們
常常只是透過一種掙扎與表面的作態,來安慰並告訴自已,自已是有經
過努力的、是有在幹什麼的,然後也就這樣而已(反過來說,一個人或許
知道自已真的做不到什麼,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覺悟)。
儘管改變是如此的困難,我想我們還是要滿懷信心,依據個人自我多年的改
變戰役經驗,我發現量變最後終究會造成質變,而質變才能真正稱之為「改
變」,所謂士別三日而令人刮目相看的君子豹變,確實有其理路可供遵循。
而且我也發現,以負面經驗來逼迫自已作出改變的策略,基本上的效果比之
對響往光明所產生的正面特質較低,因為前者頂多只能說是無法忍受,但後
者就真的是感動我心了,從比較量化的角度來分析,一個人利用內在世界的
模擬能力作為推動外在行為的槓桿,感覺是比較可行的。
那是什麼樣的力量比較能在背後支持我們願意一步一腳印的量變呢?我想是
一種志向、是一種愿力、一種對未來的憧憬、一種相信自已與環境可以愈來
愈好的自信、一種在自已內心深處不斷呼喚自已、而且能感動自已,自我砥
勵的那種聲音。
這聲音很細微,但聽得到的人,會成長得令人敬畏。
大音希聲、大方無隅、大象無形、大器晚成、寧靜的革命需要在各個面向
打下厚實的基礎,成因無它,是為天道酬勤、功不唐捐是也。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