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蛻變就想到改革,而說到改革就會覺得需要借鏡歷史上曾有過成功的
改革。
如果說身國一元論是正確的話,那麼我們了解歷史上變法的始未與維新
的沿革,會大大俾益我們自我的覺察與改造。
明史可以知興替,日本明治維新就是我們很好的一面鏡子。
歐洲經過工業革命後,歐美列強四處征伐殖民,而唯一從被殖民的地位搖
身一變成為有實力與列強一搏的國家,就只有二十世紀初期的日本。
日本也算是一個圪立兩千多年的古國,為何他們能在保有本身文化特色的
同時,還能有效學習與吸收歐美的精華,自身的新舊矛盾、舊有勢力的不
滿與反撲又是如何解銷,如何使全國人民萬眾一新?,共同為建立新時代的
日本而努力,到底他們是怎麼做到的?背後的因素是什麼?其他國家也察覺
到了同樣的問題,但是為何就是無法像日本那麼成功?
後來日本文化研究專家與彼得杜拉克的分析都認為,明治維新建立在三個
主要的構面上:
首先是教育的重視:
明治人認為,要富國強兵就要先從培養人才作起,因此他們不像清廷,只是
買回船堅砲利的軍鑑,派幾個留學生去學習西方的技術就可以了,清朝以為
可以在不改變體制的情況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為同樣的腦袋使
用不同的工具就會出現不同的效果,結果還是換湯不換藥,於是打造三十多
年的北洋鑑隊,在短短甲午戰爭的三個月內,就被摧枯拉朽、消滅殆盡。
伊藤博文與李鴻章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日本人可以在明治天皇的授權下,完
全吸收西洋的憲政精神與法政體制,他認為強國的基礎其實在於法政,而不
在於船堅炮利等科學技術之枝節。
因為在運作良好的法政基礎下,就不需要英雄了,國家隨時可以產出千千萬
萬的優質企業家、工程師、軍人;全民的力量能真正啟動,打造出自強不息
、不斷精進的國家體制。
因此日本在明治維新就已經實施了百分之九十七%的國民義務教育,為後來
的各項建設,提供了源源不絕的人才,而在當時,中國有將近百分之八十的
人民還是文盲,進步的動力是會有群聚效應的,尤其是當菁英都匯集在一起
的時候,教育的普及化,正是造成中日兩國日後命運天地懸隔最大的關鍵。
第二點是文化的獨立
日本人不像被殖民的印度,索性就放棄自已的語言改用英文,而是透過有系
統的翻譯,將西方好的觀念與技術,以最快的速度讓人民了解與吸收,因此
現在我們使用的許多重要名詞,其實都是日本人發明的,例如經濟、哲學、
科學、理想、信念、概念、思考,語言可以刺激與反應人們的思考,而日本
把西方的觀念透過完善的翻譯制度與語言改造,使日本人從上到下,都透過
語言完成「洗腦」的效果。其中耐人尋味的是,明治人還是將武士道的教誨
,例如忠君愛國、儒家思想一樣置入於國民義務教育的重點教育核心範圍內
,一樣都是「國學為體、西學為用」,其作法與成效卻截然不同,口號都一
樣,中日兩國的效果卻完全不同,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這或許也提醒了我們一點,當一個人「說」出來之後,他可能就「做」不出
來了,因為有的人真的會這樣,覺得自已說了,就等於已經做了哩。
第三點則是人材的活用
說到明治維新,大部份的人想到的都是一些維新志士,例如阪本龍馬、西鄉隆
盛、長州藩與蕯摩藩等等使德川幕府大政奉還的年輕武士,不過大政奉還其實
是一回事,畢竟將權力從將軍還給皇帝,但是皇帝卻是一個笨蛋,那根本就沒
屁用啊。
還好明治天皇還真的是一個很明智的君王,他真的是懂得活用人材,而他所用
的這個人,才是明治維新得以成功的靈魂,他就是--澀澤榮一。
他為日本所做的革新是全方位的,而且有計畫的全盤執行,例如在教育部份重用
福澤諭吉的觀念,使翻譯系統與義務教育得以實現,又成立日本第一家國立銀行
,使企業家從此可以透過融資健全整個經濟體系,接著派山邊丈夫到英國學習企
業管理,使日本開始能夠在沒有生產資源的情況下,製造並出口產品至世界各國,
派遣伊藤博文到歐陸學習法政、山本五十六學習軍事、山田安治郎學習金融管理
,全部的學習都是有系統而且互相支持、一步到位,他也輔導失意的武士轉職,
成為成功的商人、工匠、銀行家、使不滿與敵對的勢力得以心服口服,願意在天
皇的領導下達成他要的執政效果。
其實有時候從結果論來論證歷史也是有點問題
例如商鞅變法使秦國大治,才得以殲滅六國,但也由於秦法過於苛刻,而使得人
民怨聲載道,最後陳勝、吳廣揭竿起義,使得秦國統一六國後,短短四十年就滅
亡了。
我們看看日本,其實也是這樣,如果不是明治維新成功,日本人就不會被戰爭的
勝利衝昏頭,也就不會到處引發戰火,最後落得無條件投降的下場,日本現在的
「成功」,某方面是建立在美國的「仁慈」上面,如果美國當時不是為了反共而
讓日本由美、俄、中、英、法五國共管,恐怕現在還翻不了身哩。
中韓兩國便一直覺得日本實在太幸運了,二戰之後經過麥克阿瑟開明的管理,還
因為韓戰與越戰使得日本汽車等重型工業因為美軍軍需而獲得重大發展,國防也
由美軍承擔而使得日本可專心發展經濟,雖然說日本本身的技術基礎本就不錯,
早就二戰時就可以自已製造出航空母鑑,但也實在是太有狗屎運了,好康的都剛
好被日本拿去,真不知到底誰才是戰敗國。
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如果站在李鴻章的角度來看,就會覺得李鴻章很滖小,李鴻
章當初也是一個能挽狂瀾於既倒的能臣,他是清朝能扳倒太平天國的中興大將,
但早年的他與晚年的他為何會命運如此不同,難道他真的笨到迂腐到不了解實際
狀況嗎?
他說當時其實所有的中國人都認為中國那麼大,日本那麼小,根本不用太重視對
日本的戰爭,直到輸給日本一屁股後,才開始緊張了起來,而且也因為是大國,
覺得就算被日本侵略也不一定會傷害到自已,所以完全不會有真正受到威脅,不
改變就會死的企圖心。
就是這份企圖心,決定了兩個國家的命運。
漢武帝因為不滿文景二帝的黃老之治,而採納董仲舒獨尊儒術,最後更重用霍去
病、衛青而大破匈奴,諦造了漢朝的廣大版圖,我們要問的是,難道文景二帝就
真的那麼懦弱,要到了漢武帝時才想到要反擊匈奴嗎?
其實漢高祖時期就是因為看到秦國的「變法」那麼變態,才會覺得黃老治國之術
比較適合當時的漢朝,畢竟人民已經戰爭那麼多年,還是讓人民休養生息一下比
較好。
所以並不是文景弱,也不是漢武強,而是局勢如此,不得不然。
或許終歸一句還是時勢造英雄,而後英雄才能造時勢(反過來說也可以)。
從演化論的角度來看,秦國與六國之間的兢爭叫做族群間演化,最強的才能統一
六國,但是族群間演化最好的國家可以對付敵人,卻無法對付由自已內部產生的
敵人,因此不統一是外亂,統一了變內亂,靠著打敗敵人而變強的軍事強國,最
後也因為沒有敵人而自相殘殺,變成了族群內演化(跟癌細胞一樣,把宿主幹掉後
,自已也死了)。
澀澤榮一快過世時,他就發現日本這一點有問題,他察覺到日本把西方的優點學
得很好,但也把西方的缺點學的很徹底,最後日本會成為王道的干城或是霸道
的鷹犬,也就從這點開始看出端倪了…
---------------------------------------------------------------------------------------------------
所以說,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左派、右派、統一、
獨立、內閣制、會議制、三權分立、互相制衡這些觀念都不錯,但可能真的只是
一些假議題,此外,這些政治詞彙也被異化了,好像不再是原來的那個意思,
我覺得現在的政治真的還可以再細膩一點,應該更探索的是更內心更細微的集體
心理學層面,而不要再玩的那麼low, 跟小孩子一樣,「你再打我就不跟你好了」
、「人家打我,我就要打回去」,長的愈大愈弱智,真的是受不了。
民主的本質除了要服從人民的選擇之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要能持續
使人民的觀念與想法能更優質與更進步,這樣的民主才是有意義的。
否則如果人民都很無知,我雖然被選出來,但還叫我聽人民的一已私欲而
行事,那不是一直不會進步嗎?
不過一旦有人敢說出這種不聽人民心聲的話,就會被說成是獨裁、菁英主義
、傲慢。
或是有人會說,是誰來決定什麼叫進步,什麼是好的?價值可是可以被統一
的嗎?
結果沒完沒了…
政治語彙把該真正可以省思與討論的重點都污染了…
所以我會建議政治家們把以前的政治理論書籍都丟了,舊有的觀念會制約人
們前往新世界的視野,拿過去的經驗解決未來的問題,終究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會說,不好的政治家讓人民得到他們想要的欲望,卻無法阻止人們
發展不正當的欲望。
而好的政治家則是能讓人民成長,最後也完成這種人民成長後,其該享有
的福利與欲望。
- Oct 26 Sun 2008 16:54
明治維新-也是我們自已的維新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