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有名的文學家羅蘭巴特說:「當作品從作家的手中完成,作品就有了自
已的生命,己和作家脫離關係,此時便可宣告-作者己死」,另一位影響
後現代主義深遠的社會學大師傅柯則說:「作品是作者的外邊思維,它延
伸了作者的思考,也擴張了作者的經驗,從某方面而言,它也與作者形成
一種斷裂的關係,以致於有時作者會不太認得自己的作品。」
套句更經典的說法就是:「不是人在說話,而是話在說人。」
思想可以到得了人類目前行動還到不了的地方,它不只是一種空想,它有
指導人們向遠大目標行動的驅動力,時下網路交友盛行,許多家長就認為
,讓小孩子每天接觸網路,將會使得小孩子喪失一般日常生活中,與人交
往的能力,而大家似乎也都這麼隱隱約約的相信著,但是最近美國的研究
卻顯示,社交能力不佳的小朋友,反而因為網路交友所提供的安全、隱私
、可不揭露身份的特性,讓青少年們可以大膽的與網路上的朋友交談、擴
張人際關係,而經過如此過程的青少年,反而可將此成功的經驗外溢到現
實生活中,比以往更能自在的處理人際關係。
版主每周都會與朋友來場深度論壇,討論所有與彼此密切相關的議題
、世界局勢、宗教、哲學、研究、人際關係等等,雖然彼此的知識也有
限,也不是什麼大師,而且有時我們也會懷疑如此的討論是不是在畫唬爛
、打高空,因談論而合理化不行動的理由,因討論與表達而達到了自身某
種精神上的補償,因此弱化了行動的力道。
一般人在思考人如何獲得成功時,常常自然想到的是經濟的自主、人際關
係的美好、夢想與理念的實現、健康與穩定的生心理狀態。
而要實現這四大目標時,就會開始思考自己的專長、興趣、體力、外表條
件、性向、人格特質、企圖心等等要素,最後再以自己本身目前的條件與
對自己和環境的個人理解,來決定自已下一步的行動。
理論上看起來以上的作法是合理的,但實際上中間有極大的盲點。
因為這樣的人不敢大膽的想像更美好的未來,他被自身現有的知識與經驗
給限制住了,他對所有新事物的經驗是以舊有的記憶來反應,他的地圖不
代表世界真實的彊域,他如果不懂得採取更大格局的思考,那麼他永遠只
是藉著環境來反射自己本身既有的偏見與觀念,進而侷限住自己、使得他
所相信的、預設的失敗,也就真的實現了。
若沒有人一開始敢想像人類可以征服外太空,現在我們不會有如此方便的
衛星傳播系統。
而人會因為思想夠大膽、信念夠堅實、願景夠遠大,而將格局撐大,這個人
開始覺得好像遠方隱隱約約出現一張藍圖、有什麼無形的力量在催促著他往
前進,他自然的開始覺得目前的努力還不夠、身體不夠好,時間掌控的不精
確、生命的品質不夠精緻、而這種對生命品質的絕對要求與原則一旦成形,
,他會想辦法讓自己各方面的條件都得以俱備,完美人生的鑽石切面便會自
然成形。
「富有的人並不是擅於追求財富,而是他們無法忍受貧窮」
「贏球的人並不只是追逐勝利,而是他們無法接受失敗」
追求勝利與拒絕失敗是兩種不同的心境,但卻是衛冕者、常勝軍與別人不同
的地方(摳比.布萊恩會覺得每場得個五十分才是正常,鈴木一朗會覺得多跑
一個壘包身體比較溫暖、王建民會覺得就算只失一分,還是不太能接受、王
貞治會認為沒有打全壘打,好像今天有什麼事沒做一樣。)
富爸爸與窮爸爸的清崎說道:「累績財富需要一種自我逼迫的力量」於是他會
建議人們無論如何每個月都要存固定而不少的金額,不夠的部份會造成負債
,而負債會使人對朋友不好意思,進而逼使自己更積極追求財務自主。
而這種近於逼迫的「自我要求」、絕對原則下的自我底限,正是驅動行動背
後源源不絕的力量,而所謂的思想格局,它可以作到的是,無形中、不強制
的、引領人們到自己內心中所指向的最後依歸之處。
這有點像是在做研究,理論架構只要成形,那研究八九不離十就可以有預期
的成果。
因此思考、討論、想像、甚至是堅定的信念,它都可以將我們帶到我們行動
還到不了的地方,思想的雷達一旦將全域掃描而過,反可以為行動帶來更有
意義的指向。
聽起來是很抽象,但真正能指引人們迷津的概念本來就無法太具體,它必須
是可以被尋思、被探索、被質疑,然後漸漸撥開迷霧、隱隱約約給了我們輪
廓,它不能太清楚,因為要讓它變得具體而明確,是我們必須以行動來驗証
的。
- May 10 Sat 2008 21:24
思考可以再大膽一點--思想的格局會在無形中驅動我們。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