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修行時首重悟道,而悟道的起點則是啟發疑情,從西方哲學三聖蘇格拉底、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到東方三聖釋迦牟尼、孔子、老子,無一不是懂得質問自己的專家,
有大疑必有大悟,有問題才會想出更多解決的方法與創意,人生才會多采多姿。

前幾天有網友反應,讀了七年的博班,眼看還有一年即到達畢業年限,卻依然沒有
想要趕快動手將論文寫完的熱情,當年的雄心壯志己成槁木死灰,有沒有什麼方法
能死灰復燃呢?

而剛好前幾天也發現一個碩班的前輩,居然是博班讀了三年後,覺得原來所選擇的
研究方向很無趣,還重頭再考一個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碩班,從以上例子似乎可以看
出,熱情一旦消失,我們很多事都沒法做、而且硬做也沒有效能,這告訴了我們,
人當下所處的「狀態」,常常比我們所認為的「實力」重要,畢竟有實力作某些事
的人,如果沒有熱情支持他們做這些事,其實與沒有實力是差不多的。

這也是我發現為何在這個科學昌明的時代,還有那麼多人願意相信運氣、風水、星
座、命理的原因,因為我們確實不能否認,我們常常連自己的狀態都無法控制,就
以研究生最常見的問題-昏睡不醒來說,大部份的研究生如果早上沒有課,都是睡
到中午自然醒,然後熬夜作研究到三更半夜,(這樣寫,聽了會不會很心虛?)生活
作息完全跟一般人不一樣,明明知道早睡早起對身體比較好但是就連自己上床的時
間,其實也不太控制的了。更惶論面臨突發狀況時,所應俱備的最佳狀態
了。

運氣從某個角度來說,也真的是有的,氣勢一起來,論文一星期寫完一本都沒有問
題,而一旦沒感覺,就算寫了半年也寫不到半頁,(例如昨天我本來就想寫這文章
,但寫了半天發現完全沒有寫作的感覺,寫了幾千個字,最後完全刪除,今天覺得
情況還不錯,才勉強寫了出來,自己在不同狀態底下會寫出什麼東西,連自己都不
知道,未知我總是比己知我還廣大高深莫測,似乎人要順應自已潛意識的狀態,我
們偶而才能活出自己想活的現在。)

勵志大師安東尼羅賓說:「會提出疑問,就能開創新機」、「成功的人會透過問題
來使自己突破困境、面對挑戰、激發自己向美妙人生不斷探索的好奇心;失敗的人
則透過對自己的質問,否定自己、挫敗自己,使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習得無助」

人的心理很奧妙,前一篇文章我們談到心想事成,而心想事成當然背後不是那麼簡單
的,它有它背後嚴密而完整的理論架構,懂得問自己問題也是心想事成的要件之一,
乍聽之下好像沒什麼關係,其實背後有許多盤根錯結的聯結。

不管是創作、研究、寫論文、做任何事,都需要熱情,有熱情就有創意、就有源源不
絕的動力,聰明才智、實力與努力,都會被這熱情呼喚而來,不過問題在於,我們好
像很難對同一件事,一直維持長久而熱烈的熱情,而熱情一旦熄滅,就很難火鳳燎原
了(成語也可以這樣用,至少比三隻小豬強吧=_=a)

好奇心是人類十六種基本欲望之一,我們做任何事當然都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欲望而來
,但是一般人總以為動機夠強烈,我們就自然會做我們原本不想做的事,例如為了金
榜題名而願意寒窗苦讀或為了得到愛人青睞而用盡心思打扮自己,卻沒有想到,只靠
這些表面的、好像大家都以為是的媒體上不斷強調的欲望,就能激發我們的爆發力與
潛能,而比較少注意到,好奇心其實是人們迎接困頓很好用的利器,而且是以迂迴而
巧妙的方式來破解難題的,我們實在有必要好好了解這種「尋找」、「解迷」、「啟
疑」、「開悟」、「拼出真相」的神奇寶物。

而懂得問自己問問題的人,便握有化被動為主動,向自身被環境所制約人格挑戰的主
動權,成功者常常問自己的問題是:「一樣的年紀,為何有人是如此的成熟得體、善體
人意,我卻還是如此的幼稚無知?」「為何有人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取得驚人的成就,背
後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是因為動機的話,為什麼他們會有如此強烈的動機,而我們卻沒
有,而如果他們沒有強烈的動機或是偏執的心態卻也能激發不斷的熱情,那又是為何?
換個角度看,有人單靠自己先天的聰明才智就能鶴立雞群,我為什麼先天的條件與他
們不同?是不是每個人的多元智能本來就有差異的關係?我是不是也該找到屬於自己真
正能發揮的方向?為什麼有人能找到方向有人不能,如果有是因為用了什麼方法?我是
不是也該學習這種方法?這種方法該去何處尋找?找到了要怎麼一步一步實行與測試
」我們會發現,當我們把一個問題問的愈深入愈徹底,我們所能採取的具體作為與明
確的進路就愈來愈多,腦中的神經鏈結也會愈來愈緊密。

反省就是在問自己這些事,否則一直發呆坐在那邊有什麼用?

問題問對了,答案就出現一半,不足如此,會問問題,可以使原本了無生機的人生,
會突然因為自已的一聲質問,而大地粉碎、虛空平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

我滿意自己現在的生活嗎?如果答案是否,那是否代表我沒有做什麼事而使自己有這
種感覺?我是不是可以做什麼來刺激自己死寂的心,一個人可以無趣到什麼程度?面
對演講的緊張時,如果問自己,可以讓自己厚臉皮到什麼程度的話?會產生什麼效
應?面對我們感到敬畏的對像,我們是自覺自已不如人才敬畏對方的嗎?還是我們習
慣的自卑?,我們星期一會有憂鬱症候群,是不是代表我們總是耽心面對上司或別人
質疑的眼光?這是不是代表自己潛意識有被害妄想症?或是說我們永遠都覺得自己做
的不夠好?如果是這樣,那是為什麼? 為什麼今天是我要耽心自己會被質疑實力與努
力,而不是我去質疑別人的實力與努力?為什麼我會覺得有成就的人總是很驕傲,而
不是我有成就之後去質疑別人很淺薄?我沒辦法活的快樂是因為我很多事不順心,而
不順心背後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夠的關係?能力不夠是因為先天智力的因素還是後天努
力的關係?如果自己真的是笨蛋,能不能活的比「聰明」人還有「智慧」?如果是後天
不夠努力的關係,那為何我們不願意努力?我自己可不可以製造讓自己努力的環境?

困難與挫折都禁不起「質問」,就連厄運也是,所謂的困難與挫折是我們心裡的主觀
意識來詮釋的,壞人或所謂命運悲慘的人,都習慣以負面的態度解讀自己與詮釋別人
的人生,並形成一套自圓其說的邏輯,而好運道的人,則是會以正面的態度,吸引正
面的能量,這是一種吸引力法則,就如有一句話簡單而易懂,但卻道出命運的真諦

有準備,遇到「機會」,才叫做「幸運」、而幸運累積的夠多,才叫做「好命」

人類是透過語言來思考的,這己經被腦神經學家與哲學家所証實,語言這塊領域更是
近年哲學家極度關注的焦點,後現代主義、新世紀學說、存在主義、或任何的思想流
派,背後都有語言制約思考的痕跡,就連現在吵的沸沸揚揚的「綠卡」問題,背後說
穿了,還不都是「語言」在制約「思考」嗎?(不過我發現只要談到政治,有的網友就
反應很激烈,因此我就點到為止,才不會被颱風尾掃到)

而懂得疑問不只能讓我們可以有系統性的思考、DEVIDE AND CONQUER、分解問題、
解決問題,還有一種將破壞力思想解構、中和、分解、然後轉化為正面欲求能源的力量。

 人生中大部份的煩惱,往往是我們迫於某種因素而需要去做原先不想做的事,因此如何
讓自已學會喜歡自己不得己要做的事,就是人生最大的智慧,有一個很討厭英文的人,
後來開始喜歡上英文,因為他問了自己一個問題:「英文對我來說實在很討厭,學那麼多
文法、背那麼多單字、又不一定派的上用場,而且很久不用還會忘記,可是,如果有一
天大家都喜歡上英文,那學英文是不是就沒什麼了不起了?是不是就是因為難、討厭,才
有學的必要?,其他人才不容易跟上,否則一個技能大家都喜歡,都很容易上手,那我們
學會這個技能不是很容易被取代嗎?。」他發現,透過質疑,居然可以反轉自己對某些事
物既有的負面成見。

研究做不下去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問自己:「我能不能在無聊的研究中作出有趣的東西呢?我
能不能透過這種無趣的議題作為挑戰自己激發創意與熱情的試驗呢?人生的困難一波接一
波,苦難也應接不瑕,我能不能利用這次解決這個問題所習得的智慧,來使往後遇到同樣
問題時可以游刃有餘呢? 為什麼本來有趣的東西會讓我搞的那麼無趣呢?我可以忍受漫長無
聊的研究多久呢?如果是別人造成的問題,我有沒有勇氣與意志大膽排除呢?本來無意義的
文本是不是可以看出有意義的價值呢?就如背六法全書時,表面上看起來是無聊而冗長的
法條,但背後卻是人心深處的法理精神的展現,而這種隱藏於法條背後的集體潛意識與大
眾心理學,不也是很有意思嗎?別人看到的是無聊的法學,我們看到的卻是有趣的心理學,
這樣是不是化腐朽為神奇呢?

人因為無知而有疑問,而有疑問,我們可以不那麼痛苦,且得到了救贖
它是心靈能量的自發動機,有虛空造物、無中生有、開創積極人生的力量



存在來自於虛無
創意來自質疑
而熱情來自未知的興奮與好奇

虛無與質疑的表相看起來似乎都沒有意義
但正因為它們是「真空」,才能激發人生的「妙有」


要心想事成,也必定要有東西可想才行,對自己提出好的疑問,才能刺激我們有好的東西可想




解答竟來自於疑問本身





看起來是奇言怪論,然閣下若仔細思量,便知此言非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