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發現,其實「無欲則剛」的人,比較有機會得到所有他曾經想要的東西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不是那麼的刻意的追求什麼,當初追求的東西反而會自
己貼上來。
諷刺一點的說,就是只要一個東西變成你不想要的,這東西就會多到讓你
更不想要。
這個理論有點白痴,但如果仔細探討也很有意思,某方面還能因此破解
我們內在的心理詭計、靈魂奧秘。
關於心想事成有許多假說,且讓我們一一分析之
◇依照吸引力法則,當一個人自己覺得自身己經很豊盛時,就不再特別需要什
麼外在的刺激與慰藉,於是這樣的人處於一種飽滿豊富的振動頻率狀態,而也
因為相同的振動頻率會引發共鳴,也就開始吸引更高品質的人事物來到自己的
身上。這也是為何吸引力法則要鼓勵人們想像自己己經得到某種東西的樣子,
當一個人是欲求不滿時,宇宙會視同此人正是在缺乏的狀態,也就幫此人証實
了自己的不足。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人在沒有很想要之後,表現就會比較自然,也比較沒
有壓力,在隨性的態度下,就比較有機會作出容易「得到」的行動與作為。
如同行銷的時候如果一心只想賣別人東西,別人就會察覺業務員的企圖,馬
上會出現一種防衛態度,但若此業務員心裡想的不是為了賺錢,而只是想貢
獻自已的價值,有著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心念,顧客就會感受到這份用心,
也就比較容易跟他買東西。
◇從心理的角度來看,當我們沒有那麼想要後,反正得不得到都己經無所謂了
,於是在沒得到的狀況下我們不會特別關心,也不再有預期心理,而有一天突
然莫明其妙得到這以前曾經很想要的東西時,無心插柳柳成蔭,不強求它就自
然來了,就會有一種好像我們只要我們不刻意強求,好東西就會自動送上門的
心理錯覺。
◇另一種很玄的說法也很有意思,那就是宇宙不想讓一個人過太爽,因此當一
個人愈想要什麼東西,祂就愈不想給,等到這個人心境變了,曾有的東西不
想要了,如同小孩子已經長大,不想要再玩玩具了,此時剛好就是這個人有
錢可以買玩具的時候,從這點來看,宇宙想給的東西,都不會是剛好這個人
在這個時間點最想要的。
簡單來說,過期品才會無限量大放送啦。
◇而從佛家的角度切入來看這點也很妙,那就是,當一個人真的說服自己無所
求的時候,還真的就不需要了,因為欲望是一種錯覺,無欲其實也是一種錯
覺。一個人不要太關切得到什麼的形式與表相,就會比較知道何謂什麼叫擁
有。試想,一個人會有欲望本身就是一件奇怪的事,與其產生很多欲望再去
追逐這些欲望,還不如把一開始會產生欲望的起源斷掉,比較省事,而且搞
不好還比較「滿足」,畢竟「滿足」的感覺與「得到」的形式,沒有必然的
關聯。
◇從催眠的角度來切入也很賤,那就是「細膩的想像,與實際得到並無不同
,因為大腦也無法分辨這些差別」,試想,一個人如果作白日夢,他在
那個當下,也就真的感受到那份真實,在邏輯上是無法否証他曾有的這個體
驗的。
◇從多重人格角度來切入,這個論點也成立,意思是說,得不到東西時召喚
無欲次人格以使內心達到平衡,而等到得到後再請多欲次人格現身,這個人
就會得到最大的滿足當量,當然啦,能夠任意切換次人格就會是最聰明的人。
此外,也有一種狀況,那就是甲人格因為知道了自己想要得不到,所以拐個
彎欺騙自己的乙人格說自已不想要,結果說服久了,乙人格還真的相信了,
於是又回頭影響甲人格,甲人格也就相信自己不需要,而當一個人的所有次
人格都相信自己不需要,也就真的不需要了。
----------------------------
人因為會胡思亂想,因此會不斷在人生的階段中套用不同的心理範式
,因此以上說法的加總將呈現正數,真的給我們無限希望,我們這才知道
,一個人要得到一個東西,這顆腦袋可以做的事很多,而且「得到」的形
式也很「多元」。
從感受的豊富程度來看,推算出的的數學模型都是--「快樂」靠「自已」而
不靠「外物」,其穩定度與自由度都比較大,也比較有無限的發展空間。
若將這個理論建立完整體系並推廣到世界,而且也都說服了大家,一起無欲
剛,見好就收,才是真正的節能省碳救地球吧。
被說服的人有福了,沒想到完成願望只要不斷自我說服這麼簡單厚?
所以我現在在這裡聲明哦,我什麼都不想要哦,只要我說服得了自己的話。
- Jan 18 Mon 2010 19:38
為什麼一件東西我們變得沒有很想要之後,就會比較容易得到呢?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