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話說我最近拿起經濟學的參考書來看,發現裡面有這種題目
下列何者是廠商間勾結行為容易成功的原因
1 成員欺騙的監督成本低
2 廠商的成本結構不相同,總產量及利益的分配容易達成共識
3 有公平交易法的存在
4 廠商的家數多,不勾結兩敗俱傷的機會大
我覺得正常人或有讀書的人應該都會選2或4,結果答案居然是1
同一份考卷出現另一考題是這樣的:
一間公司聘請一名員工一天一千元,請三個人可以產出22件產品,請5個人
可以產出30件產品。而四名員工一天可生產27件產品,廠商決定聘請四名員工
,請問在完全競爭勞動市場的情況下,產品價格應為多少錢?
題目分別是 一、100元,二、200元 三、300元 四、400元 。
結果答案居然是二----200元。
或許出題委員的意思是 人力成本為1000元*4=4000元,
又一天27件產品*200=5400元 ,賣100元會賠~所以賣200元剛好有賺
問題是,經濟當然是追求利潤極大化,當然是價格愈高利潤愈大啊,能賣就應該要
賣400元才對,題目中並沒有理由與條件限制出售的最大額度。
因此,這不禁讓我產生一種感覺,那就是為什麼我明明看的是經濟學,拿到考卷卻
感覺像是在考國文呢?
國家考試有很多題目都在這可與未可之間,例如甲和乙或丙借丁的錢,請問法律關
係為何?誰為應給付之債務人
看到這種題目,心中不禁會問, 到底是誰跟誰借誰的錢啊?
「出題委員,你累了嗎」
有的題目斷句不乾淨,會出現「甲機關附屬單位乙於丙地所辦理的行政處分對不特定
民眾所產生的法律效果,是否因其位於機關附屬之層級或地點而有所不同」這種題目
選項則是 1 因層級而有訴願之不同 2因地點而有管轄之不同 3因所屬人員之處份而有
效果之不同 4 沒有不同
這種題目對於有準備的人剛好是困擾,法條記得太清楚反而很容易猜錯。
不過我想,這種考題或許可以稱之為陰德考題,意思是說,這種題目沒辦法測出實力
,倒是可以測出一個人平常有沒有積陰德,能夠在遇到這種考題時,還能靠著上天給
予的超級運氣而猜對得分,最後以一分之差,取得金榜題名吊車尾的機會。
相同的情況在英文題目就會是「張先生到銀行,請問他要幹什麼??」
1 繳錢 2 換鈔票 3 上廁所 4 吃飯
我們就會忍不住想,難道上了銀行就不可以坐下來吹冷氣看報紙然後順便上廁所嗎?
當然,猜吃飯實在是太瞎,但是繳錢跟換鈔票也要我們二擇一,不會太殘忍了嗎?
而在國文裡面就會出現這種考題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請問李白是在思念故鄉的什麼?
1親人 2愛人 3朋友 4 風景
其實我們根本不知道李白當時心裡在想什麼,搞不好他想朋友比想家人更深,但這些出題委
員倒是神通廣大有他心通,連詩人心裡想什麼居然都知道。
文學欣賞是很主觀的,看到秋天的景像就一定要傷懷悲秋,就不能秋高氣爽很黑皮嗎?
這就像是每天都有外國人問你「How are you」,你卻只能回答「 I am fine , Thank you」而不
能在被問的很煩時說 [ I feel so bad ] 一樣。
話說我還蠻享受頭腦體操的進程,包括揣摩出題委員的想法,去思考他們為什麼覺得題目應該
這樣出?
每年都出一樣的題目為何不會覺得厭倦?
如果要出新題目的話,是不是對於死讀書的人很不公平?
是不是用電風扇從題庫中選今年的題目?既好打分數又公平
是不是出題時剛好五年一輪,以破解考生的預期思考?
如果我是出題委員,我覺得要考什麼才能測出考生的實力?
題目出得很活潑會不會引起其他出題委員的不滿?
經過妥協後的題目應該會長成什麼樣子?
從出題委員的思路,我隱約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集體潛意識
當然更棒的是,以後考試無往不利,因為我們其實已經知道
出考題不能太有創意,創意考題對這個人格呈常態分佈而見
仁見智的社會確實是不太公平。
下列何者是廠商間勾結行為容易成功的原因
1 成員欺騙的監督成本低
2 廠商的成本結構不相同,總產量及利益的分配容易達成共識
3 有公平交易法的存在
4 廠商的家數多,不勾結兩敗俱傷的機會大
我覺得正常人或有讀書的人應該都會選2或4,結果答案居然是1
同一份考卷出現另一考題是這樣的:
一間公司聘請一名員工一天一千元,請三個人可以產出22件產品,請5個人
可以產出30件產品。而四名員工一天可生產27件產品,廠商決定聘請四名員工
,請問在完全競爭勞動市場的情況下,產品價格應為多少錢?
題目分別是 一、100元,二、200元 三、300元 四、400元 。
結果答案居然是二----200元。
或許出題委員的意思是 人力成本為1000元*4=4000元,
又一天27件產品*200=5400元 ,賣100元會賠~所以賣200元剛好有賺
問題是,經濟當然是追求利潤極大化,當然是價格愈高利潤愈大啊,能賣就應該要
賣400元才對,題目中並沒有理由與條件限制出售的最大額度。
因此,這不禁讓我產生一種感覺,那就是為什麼我明明看的是經濟學,拿到考卷卻
感覺像是在考國文呢?
國家考試有很多題目都在這可與未可之間,例如甲和乙或丙借丁的錢,請問法律關
係為何?誰為應給付之債務人
看到這種題目,心中不禁會問, 到底是誰跟誰借誰的錢啊?
「出題委員,你累了嗎」
有的題目斷句不乾淨,會出現「甲機關附屬單位乙於丙地所辦理的行政處分對不特定
民眾所產生的法律效果,是否因其位於機關附屬之層級或地點而有所不同」這種題目
選項則是 1 因層級而有訴願之不同 2因地點而有管轄之不同 3因所屬人員之處份而有
效果之不同 4 沒有不同
這種題目對於有準備的人剛好是困擾,法條記得太清楚反而很容易猜錯。
不過我想,這種考題或許可以稱之為陰德考題,意思是說,這種題目沒辦法測出實力
,倒是可以測出一個人平常有沒有積陰德,能夠在遇到這種考題時,還能靠著上天給
予的超級運氣而猜對得分,最後以一分之差,取得金榜題名吊車尾的機會。
相同的情況在英文題目就會是「張先生到銀行,請問他要幹什麼??」
1 繳錢 2 換鈔票 3 上廁所 4 吃飯
我們就會忍不住想,難道上了銀行就不可以坐下來吹冷氣看報紙然後順便上廁所嗎?
當然,猜吃飯實在是太瞎,但是繳錢跟換鈔票也要我們二擇一,不會太殘忍了嗎?
而在國文裡面就會出現這種考題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請問李白是在思念故鄉的什麼?
1親人 2愛人 3朋友 4 風景
其實我們根本不知道李白當時心裡在想什麼,搞不好他想朋友比想家人更深,但這些出題委
員倒是神通廣大有他心通,連詩人心裡想什麼居然都知道。
文學欣賞是很主觀的,看到秋天的景像就一定要傷懷悲秋,就不能秋高氣爽很黑皮嗎?
這就像是每天都有外國人問你「How are you」,你卻只能回答「 I am fine , Thank you」而不
能在被問的很煩時說 [ I feel so bad ] 一樣。
話說我還蠻享受頭腦體操的進程,包括揣摩出題委員的想法,去思考他們為什麼覺得題目應該
這樣出?
每年都出一樣的題目為何不會覺得厭倦?
如果要出新題目的話,是不是對於死讀書的人很不公平?
是不是用電風扇從題庫中選今年的題目?既好打分數又公平
是不是出題時剛好五年一輪,以破解考生的預期思考?
如果我是出題委員,我覺得要考什麼才能測出考生的實力?
題目出得很活潑會不會引起其他出題委員的不滿?
經過妥協後的題目應該會長成什麼樣子?
從出題委員的思路,我隱約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集體潛意識
當然更棒的是,以後考試無往不利,因為我們其實已經知道
出考題不能太有創意,創意考題對這個人格呈常態分佈而見
仁見智的社會確實是不太公平。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