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看了很多關於如何理財的書
發現大部份理財書藉許多內容是千篇一律的
大致上可歸納如下數點:
●早點存到第一桶金,讓第一桶金可以複利滾存的方式為自已不斷創造利息
●30到35歲最好就先存到第一個一百萬,再以這一百萬來累積利息
●車子是負債不是資產,因為折舊率高,保養費用與相關規費驚人
●小錢也要省,因為一天100元的咖啡,十年複利的機會成本是60萬元
●資產不要都集中在同一個籃子裡,善加作資產配置
●一定很了解的投資工具才可以下去玩
其他部份,就屬於作者個人的經驗談了
十二個作者有二個人說股市平均獲利為20%
二個人說是15%
五個人說是8%
剩下三個人是說6%
每個財經專家的數據好像都不太一樣
因此我們就把它平均一下,我想差不多是8%左右
因此若一個人在30歲存了一百萬,每年8%的複利之後,在48歲,帳戶應該會有
四百萬元左右。
(這樣前前後後算起來,一個人只要在15歲時,每天存100塊錢,50歲
時就會有400萬,可以在中南部買一間不錯的房子了)
這也是為何理財要趁早的原因,先存錢才有足夠的本金,日後累積的穩定獲利才
會高。
不過,一般人通常在存第一筒金的時候比較困難,也即0到1比較難
但1到10就比較簡單了
原因好像是因為:
●存到第一個一百萬時,代表一個人獲利的方法論與模式已經成熟了
●存錢會成為一種習慣,不會突然又因為什麼理由把錢花光
●存到一定財富的人某方面會有一種自我肯定的自信與喜悅,而這份喜悅
會讓自已不斷的存更多的錢。
除了大錢能生小錢,存到的錢會吸引其他錢以外
知識與金錢的關係我覺得也是很有趣的部份
一般的說法是
「腦中知識的含量等於口袋財富的數量」
不過如果照這麼推理的話
教授與學者應該是最有錢的人
因此我發現比較合理的是
必需累積財富相關的知識,才有對財富直接的正面作用
另外我再看了許多與心靈、玄學相關的書藉發現
到了後來有錢的人不太把錢當成是錢,而看成是一種流動的東
西
他們先讓自己的內心有愛,有了自我豊盛不虞匱乏的心理素質
就開始能吸引財富的進來
有人說這叫做「吸引力法則」
但有人則覺得這只是一種「自証預言效應」
據我的調查
有錢的人相信前者比較多,但他們其實也知道「自証預言效應」
這樣說好了
能累積財富到一定程度的人都是辛苦的將財富從少累積到多的,他們怎
麼可能不會精打細算呢?
我覺得,某方面來說,正是精打細算後,才會選擇相信「吸引力法則」
應然會勝於實然,因為相信「 」才會去「 」,最後証明了有「 」
而如果把事物的道理都以科學的角度來分析,那其實某方面就代表這
個人在懷疑了。
於是因為懷疑「 」,故不去「 」,當然也就証明了 「 」不存在。
這樣計算下來,當然相信比較好。
信念能鼓動情緒、情緒激發熱情、熱情創造關係、關係建立信任。
信任才是建立財富的關鍵。
但別人憑什麼要信任我們?
說起來,一個人要買什麼東西,隨便一個比我們知道更多的人都可以唬
到我們相信對方很專業。
金融界賣了很多衍生性商品、投資型保單等等,其實一般人根本沒辦法
有評鑑這些理專說的話是否正確的能力的數據,因為如果自己有這個能
力,根本也就不會有問題需要問理專這個前提了。
所以,大部份的人某方面都是買了一些自己其實也不太曉得利潤結構的東
西,表面上作了一個深思熟慮的流程,但實際上只是以這個心理流程說服
自已去信任這個賣東西給我們的人。
因此,財富的關鍵推到後來就變成信任
成為一個能讓人信任的人,就能享有財富。
不過成為讓人信任的人又比致富還難
推理到後來
一個人只要有足夠的內在意志與能量,自然會從外在得到彰顯與回應。
報告完畢。
發現大部份理財書藉許多內容是千篇一律的
大致上可歸納如下數點:
●早點存到第一桶金,讓第一桶金可以複利滾存的方式為自已不斷創造利息
●30到35歲最好就先存到第一個一百萬,再以這一百萬來累積利息
●車子是負債不是資產,因為折舊率高,保養費用與相關規費驚人
●小錢也要省,因為一天100元的咖啡,十年複利的機會成本是60萬元
●資產不要都集中在同一個籃子裡,善加作資產配置
●一定很了解的投資工具才可以下去玩
其他部份,就屬於作者個人的經驗談了
十二個作者有二個人說股市平均獲利為20%
二個人說是15%
五個人說是8%
剩下三個人是說6%
每個財經專家的數據好像都不太一樣
因此我們就把它平均一下,我想差不多是8%左右
因此若一個人在30歲存了一百萬,每年8%的複利之後,在48歲,帳戶應該會有
四百萬元左右。
(這樣前前後後算起來,一個人只要在15歲時,每天存100塊錢,50歲
時就會有400萬,可以在中南部買一間不錯的房子了)
這也是為何理財要趁早的原因,先存錢才有足夠的本金,日後累積的穩定獲利才
會高。
不過,一般人通常在存第一筒金的時候比較困難,也即0到1比較難
但1到10就比較簡單了
原因好像是因為:
●存到第一個一百萬時,代表一個人獲利的方法論與模式已經成熟了
●存錢會成為一種習慣,不會突然又因為什麼理由把錢花光
●存到一定財富的人某方面會有一種自我肯定的自信與喜悅,而這份喜悅
會讓自已不斷的存更多的錢。
除了大錢能生小錢,存到的錢會吸引其他錢以外
知識與金錢的關係我覺得也是很有趣的部份
一般的說法是
「腦中知識的含量等於口袋財富的數量」
不過如果照這麼推理的話
教授與學者應該是最有錢的人
因此我發現比較合理的是
必需累積財富相關的知識,才有對財富直接的正面作用
另外我再看了許多與心靈、玄學相關的書藉發現
到了後來有錢的人不太把錢當成是錢,而看成是一種流動的東
西
他們先讓自己的內心有愛,有了自我豊盛不虞匱乏的心理素質
就開始能吸引財富的進來
有人說這叫做「吸引力法則」
但有人則覺得這只是一種「自証預言效應」
據我的調查
有錢的人相信前者比較多,但他們其實也知道「自証預言效應」
這樣說好了
能累積財富到一定程度的人都是辛苦的將財富從少累積到多的,他們怎
麼可能不會精打細算呢?
我覺得,某方面來說,正是精打細算後,才會選擇相信「吸引力法則」
應然會勝於實然,因為相信「 」才會去「 」,最後証明了有「 」
而如果把事物的道理都以科學的角度來分析,那其實某方面就代表這
個人在懷疑了。
於是因為懷疑「 」,故不去「 」,當然也就証明了 「 」不存在。
這樣計算下來,當然相信比較好。
信念能鼓動情緒、情緒激發熱情、熱情創造關係、關係建立信任。
信任才是建立財富的關鍵。
但別人憑什麼要信任我們?
說起來,一個人要買什麼東西,隨便一個比我們知道更多的人都可以唬
到我們相信對方很專業。
金融界賣了很多衍生性商品、投資型保單等等,其實一般人根本沒辦法
有評鑑這些理專說的話是否正確的能力的數據,因為如果自己有這個能
力,根本也就不會有問題需要問理專這個前提了。
所以,大部份的人某方面都是買了一些自己其實也不太曉得利潤結構的東
西,表面上作了一個深思熟慮的流程,但實際上只是以這個心理流程說服
自已去信任這個賣東西給我們的人。
因此,財富的關鍵推到後來就變成信任
成為一個能讓人信任的人,就能享有財富。
不過成為讓人信任的人又比致富還難
推理到後來
一個人只要有足夠的內在意志與能量,自然會從外在得到彰顯與回應。
報告完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